欢迎来到红辣椒评论!

师生反目,一场没有赢家的闹剧

新闻背景

9月20日晚,“点墨轩艺术空间”发布一篇“人大历史教授孙家洲与新招硕士生断绝师生关系”的公开信,随即引发网络热议。据了解,孙家洲称由于郝相赫在微信上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树峰“无端嘲讽”,违背其本人“师生之交首重道义”的重要原则,故与其断绝师生关系。随后郝相赫又发布道歉信,恳请孙家洲继续容留他做学生。孙家洲接受采访时透露,在看到学生的道歉信后,熬夜写了另一份回应,但目前学院领导不同意发表。而对于是否坚持解除师生关系他表示,已向学院报告,暂不便对外公开讲。

责编:夏熊飞

“断绝关系”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

虽然从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上,一下子也无法对此作出是非判断,但孙家洲教授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尽管现代的师生关系,早已不像旧时私塾那么尊卑分明,然而,如果将其纳入广义的社会关系,孙家洲教授的毅然决然,至少是一种有个性、有尊严,爱憎分明的处世态度。

 

个人以为,在当前的舆论态势下,无论自己的资历深浅,认知水平的高低,在保持公平正义的立场基础上,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与那些别有用心者断绝关系,不与无耻之徒为伍。在某种意义上,“断绝关系”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也是在惩恶扬善。 [详细]

师生绝交,绝在不习惯平等

中国人的传统是讲究上下尊卑,人与人之间是等级森严的,泾渭分明,总有着一道看不见的三八线,是不能逾越,不能侵犯的。家人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都须行礼如仪,为尊者讳,见到长者或上级是必须恭恭敬敬的,言行举止都要有分寸。反映在现实中,只能对长者对上级言听计从,领导说什么都是对的,不能有不同意见,这导致一言堂与一把手说了算的权威,学术圈内也是如此,党同伐异,造就一些学霸学阀的存在。恕我直言,年长的孙家洲教授可能如我的父辈那样,活在他们的人生规则中,而郝相赫可以说是在互联网中长大的一代,脑中没多少那些条条框框,直抒胸臆,这让双方的行为方式与认识上发生差异。作为个人,我很理解孙家洲教授,因为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小时候我要是瞪他们一眼,就会挨打,被视为犯上,对他们不服。

  

这则绝交事件,不仅是孙家洲与他弟子的一次悲剧,也可谓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的悲剧,一些人还没有习惯平等交流。有人说是微信惹的祸,也不尽然,微信能将私下吐槽放大,但网络上天然的众生平等,都是网友,是没有身份符号的,不会让你端着,有些人对此不习惯,总想在网络上还保有现实中的地位感,对直来直去的交流不舒服。郝相赫有话就说,在导师看来,你算哪根葱,敢妄议前辈,要说也轮不到你吧。表面上看,是因为郝相赫的“不识相”,不识为人处世的大体,让导师冲冠一怒,实际上还是一个交流平等的问题。 [详细]

私域冲突公开担责不是好现象

因为在朋友圈发了几句“狂妄”的话,便不为导师所容忍,与其断绝师生关系,这样的结果真是令人遗憾。暂且不论郝相赫的“无端嘲讽”到底是否属实,“指责”又是否正确,单凭在朋友圈这几句话,就需要承担如此之大的代价,这种私事公开化的逻辑,实在是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

  

要知道,朋友圈乃是属于私域的范畴,但导师却因为几句所谓的“无端嘲讽”,便与其断绝师生关系。假如这种逻辑行得通,它无疑在昭示着一种严重的社会伦理逻辑,即个人必须要为自己在私域内所说的话和行为承担责任,这在一个公民意识日渐觉醒的社会当中,谁能说是合理的呢?把私域冲突公开化,无疑会让个人的自由空间日渐逼仄。 [详细]

“师徒决裂”背后的“表达危机”

回到最初事件本身,看看郝相赫朋友圈就不难发现,郝喜对学术前辈和其的著作发表评论,言辞激烈甚至偏激,比如称北大历史系为“垃圾系”,称某些前辈是“庸才”,在学术评价上“对人不对事”,这本身就犯了学术的大忌。作为后学者,在朋友圈发布此类消息必须要有底线,即使对前辈学者或者其著作颇有微词也完全可以在倾听理解的前提下,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有力的证据论证,进行理性客观的表达。作为研究生如果出口妄加议论甚至戏谑侮辱,实在过于狂妄。

  

当然也有人说他错在“没有屏蔽老师”,这固然是无意义的假设,如果选择表达的方式出了问题,那就屏蔽谁都没用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当今时代,值得深思。对于老师而言,或许这只是小范围的“通话”却演化为一场全社会的大争论,私下里的评价也终将流传为全民的侮辱,对于已经著作等身的老教授还有“知错能改还来得及”的学生而言,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每一次点击发布都是选择,对于这对“师徒”而言,这起事件迟早会被公众遗忘,但带给他们的思考仍将持续,以何种方式表达,或许师徒完全可以“坐而论道”、“指点江山”,面对面沟通。这也启示我们,信息时代完全不可估计媒介的影响力,学会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对每个人而言任重道远,否则他们就是下一起新闻中的我们。 [详细]

 在这一场由朋友圈“私事”演变成的公共舆论事件中,没有赢家,孙家洲教授遭致了广泛批评,可谓毁了一世英名,郝相赫的学业与前途也注定堪忧,用闹剧来形容不为过。在新的媒介时代处理好公、私域的关系,学会更有效理性的表达,也许是当事双方与围观者最应该从这场闹剧中吸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