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辣椒评论!

“二胎保证书”只是大孩的任性?

新闻背景

  单独二胎放开后,不少已有大宝的年轻夫妻,开始考虑生个二宝。但这二宝真不是你想生,想生就能生。近日,网友“滴答”在网上晒出一张《保证书》,《保证书》上她和老公向女儿保证:我保证永远第一喜欢我家大宝。女儿在下面签字“可以!”然后女儿、父母双方签名、写保证日期。“这是我们想要二宝,给大宝写的永远第一爱她的《保证书》。”“滴答”说,大女儿八岁半了,已经不需要她和老公操心,二胎计划也被提上日程。(1月29日《东方今报》)

责编:刘艳秋

“保证第一喜欢你”是个不错的缓兵之计

其实,没必要妖魔化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只是被宠爱惯了,突然得知有人将分享父母的爱,会一时接受不了,但长大了,往往反而会羡慕那些有兄弟姐妹的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也可以观察到,兄弟姐妹之间,小的时候,争玩具、抢零食,常常打得不可开交;但成年以后,各自在异地求学工作,便会感到浓浓的亲情和思念。有时候,一些感情,尤其是亲情,是需要时间和距离来锻造的。新闻中的这个大宝,若干年后,很可能会为这份保证书感到自责和羞愧。

 

而无论是新闻中的这个家庭,还是我们国家、我们这个社会,一定要认识到,一个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其孩子就容易出现某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自私、孤僻、懒惰等;而一个没有了“兄弟姐妹”的社会,必定会少了很多亲情和温度。如果符合条件,想生,但是大宝反对,不妨就多采取一些类似“保证书”的方式来疏导。[详细]

逼父母放弃二胎不单纯是家庭教育问题

孩子自然有孩子的世界,“现在的独生子女从生下来就是被‘4+2’包围的,习惯了所有人以他为中心,他们已经没有与他人分享的习惯和能力。有了弟妹,就意味着资源再分配,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度也会有变化。”独生子女的存在,兄弟姐妹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
  

但我们不能视父母想生二胎,孩子有排他情绪都是正常反应。所谓小家庭大社会。如果说,孩子拒绝父母生二胎是守住父母对自己的那份爱,是拒绝与他人分享,是自私,是极端个人主义,“人之初,性本善”如何解释?如果不是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严重扭曲,不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唯我独尊、争强好胜,哪儿来的孩子自私不可与他人分享?难道孩子的自私,不是耳濡目染的结果? [详细]

孩子中“独”了,父母吃“解药”

大宝的不宽容行为,和父母也是独生子女有很大关系。能合法申请二胎的家庭,父母都是独生子女一代,在他们的生活里,根本不存在兄弟姐妹这个概念。有人说,孝悌孝悌,只剩下父子之间的孝,没有兄弟姐妹间的悌。父母都不了解兄弟姐妹依靠血缘组成的亲密关系,根本没办法言传身教。同时,计划生育在执行时被扭曲成强制一胎化,全国上下只剩下“只生一个好”的观念,合法二胎实际上被污名化了。

  

我觉得可怜的是,这些执拗的大宝,将来还能理解“煮豆燃豆萁”、“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出来的情感吗?没有一起长大的生活经验,恐怕不容易体会。故此,在全面开放二胎呼声正高的时候,还要为未来的二宝创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既要从单独夫妇申请二胎开始正名,也需要社会改变强制一胎的政策,变成真正自愿的计划生育。比如,像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那样,“只生两个好,一个不嫌少”。[详细]

“爱的保证书”与长子焦虑症

爱的保证书,虽然有了一个感人的开始,却未必也能有喜人的结局。动辄许下“永远第一喜欢”式的轻佻诺言,极可能作茧自缚最终不可收拾。这,并不是直面问题的坦诚做法。其实,关于“生二胎”一事,家长们真正应该告诉大宝的,一方面是“爱确会被分享”的事实,使之能建立恰当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则是,“多子家庭”的独特性和乐趣所在,继而让其能够产生新的、积极的憧憬……除此以外,最为关键的还是日常生活中,能够注重细节规避伤害。
  

无论是写下保证书,还是其他方式的尝试,二孩家庭缓解长子焦虑的努力,到最后都应该回归到成熟的育儿科学范畴。只有更多借助于那些成熟的、专业的知识,才能使年轻父母的试验少些弯路、少些试错。 [详细]

  有人说大孩让父母写下保证书,是溺爱的结果,这不全对。诚然,孩子动辄“以死相逼”,是习惯了自己说了算的地位,生怕有人“争宠”,但更多的,是安全感的缺失与对未知的恐惧。毕竟现在社会里,最多的还是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是什么情形,别说孩子,就是大部分年轻的父母也没经历过,自己曾经的认知全被打破,陡然而生的陌生感,必然会刺激孩子做出些应激反应,只是有些孩子的表现过激了而已。因此,二胎保证书,不止围观或是批评孩子了事,更应该做的,是改变社会氛围,让孩子明白,兄弟孝悌,本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