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哈尔滨一日杂品仓库发生火灾,5名消防战士救火时牺牲。可是,“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727号库房火灾基本情况”的通报,585字消息,领导占258字,列出省委书记、省长、省委秘书长、省政府秘书长、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宣传部长、副市长等领导名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卫计委、省公安消防总队等政府部门。可救火牺牲的消防战士连个名字都没有。
官方通报里的作风问题“猛于火”
为啥舆论多次讨伐的“文牍主义”依然会在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通报中再次出笼?为啥通报要像开大会一样的按照职位层级进行精准排序?显然这是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陋习。那就是出了事故不打紧,关键是要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在事故中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领导高度重视”。客观而言,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不高度重视都不行,因为这是职责所在,毕竟人命关天,官员们谁敢高度重视?但这样的“高度重视”为啥不靠前一些呢?不在防范上在隐患排查上“高度”一些呢?
出现这起意外“事故”,不仅哈尔滨市公安局要反思,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汲取教训,不要以为“火没有落到自己脚背上”,就高枕无忧,就气定神闲看别人笑话。作风问题是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彻底根治,不从严打压,一旦有一丝一毫的“星星之火”,就可能卷土重来。从这个意义而言,应该说官方通报里的作风“猛于火”不是危言耸听。[详细]
官方灾害通报少点表功免添乱
事实上,发生重大公共事故,从灾害处置的预案来说,各级领导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指挥员,即便事故之后的问责也在有关规定中写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如果一份官方的事故处置情况通报,没有把领导重视这一块放进去,领导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何况,就是在官方通报中,刻意表明了领导重视的程度,难道就能把灾害的损失减低?难道就能让有些人脱了干系?
不要以为这是社会大众在对一份官方通报横挑鼻子竖挑眼找茬。归根究底,一方面是官方通报一贯的行文操作方式,实在太过于刻板,没有真正超脱于传统文本走向大众;另一方面,责任政治的意识已经悄然深入人心,在社会大众看来,官方通报需要传递的不是“表功式”、“撇清式”的说明,而是言简意赅、言之有物的具体信息传播。官方通报应该吃一堑长一智,该长点心了。[详细]
火灾发生之后,领导不受待见,因为他们是调查和追责的对象。可是,官方稿件中罗列的“领导重视”却暗示,他们才是救火的“指挥官”,这不仅抢了消防战士的功劳,也推卸掉了灾后应当背负的责任。因此,每次发生火灾、车祸、地震等天灾人祸,“领导高度重视”和“群众情绪稳定”就成了官方消息的标配,前者是推卸责任窃取功劳,后者是假装群众认同此说。
避免灾后出现“领导重视”、“情绪稳定”等冷漠的官话空话套话,必须破除权力体系对领导干部的保护,让他们对所有治理行为肩负责任,才会把“重视”提前到安全事故之前。这样权力的代理人也会谨小慎微,并听得进不同意见,进而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不测。[详细]
请把领导们的“高度重视”环节前移
我们必须把重视前置,前置在消除各种事故隐患的环节。这才是真正的重视。虽然有时会有“意外”发生,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就像这次楼房坍塌,但如果事先对“烂尾楼”心中有数,消防通道又畅通无阻,火势能迅速控制,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还是“海恩法则”说得正确——“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只可惜,我们对此并不重视。
由是观来,第一,应该改变“领导重视”式的信息发布,少一些套话和空话,多在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上满足知情的诉求,不要使文风腐败得以蔓延。第二,既要在事后重视,更要在事前重视,把各种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消防呼唤职业建制,让没有经验的年轻战士作为救援主体,难免出现让人悲恸的结果。[详细]
官方通报不说人话,一则是亡羊补牢式的“将功补过”,妄图以高度重视来撇清相关领导的责任;二则是长期以来受官本位影响所形成的现代八股文风在作祟,领导重要性不显示出来说不定会是比灾难更严重的事故。要让官方通报说好人话,就得对症下药,将“高度重视”前移,杜绝事故发生,同时彻底改文风,遵循新闻及宣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