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辣椒评论!

清明:我们该如何祭拜逝者

新闻背景

  这个清明节并不清净,豪华祭品,代人扫墓、烧纸引发火灾,种种乱象,都在冲击着我们早已熟知的清明文化,清明节,我们究竟该如何祭拜逝者?

责编:刘艳秋

“豪华”祭品是用来骗人还是骗鬼?

近年来,清明祭奠活动却开始“与时共进”了,不但有仿真的冥币,还出现了“豪车”“豪宅”和“电子产品”。这是不是意味着对先人的敬重而出手阔绰?恰恰相反,这正是把清明祭奠活动当做一种虚无的仪式的表现。如果不把这种仪式看做假的,怎么会用“假货”来蒙骗逝者?很明显,商家千方百计设计出各种仿真祭品骗活人,购买者再用来骗鬼。

 

那些给阴间烧“豪车”“豪宅”、“手机”“电视”的人,大多数是跟风而未必想到这其实在骗鬼。但其中暴露出了现实世界的人心浮躁。一种追求物质享受而缺乏精神内涵的价值观昭然若揭;也把重形式而无视实际后果的虚荣带入了“另一个世界”。这并非“让先人也能感受到社会的进步”,而是让“鬼”也知道了“阳间”的虚伪程度。[详细]

“代人扫墓”关乎形式无关“真纯情感”

中国人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向来以内敛含蓄著称,这就注定了国人对仪式的充分重视。情动于心,却往往形于物外。因为记挂、思念可以悄悄进行,随时随地进行,但仪式却不能。尤其在现实之下,大张旗鼓地“让人看见”甚至是一种心理需要。这可以说是面子文化,但俗世之下,谁能免俗?何况,这又绝非仅仅是个面子问题。设想一下,清明之后,先辈的坟墓孤零而突兀地掩于其他墓冢之中,他人的说三道四,就是对自己“真纯情感”的折磨。我们当然希望子女都能到场,但要让游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得有条件。既然形式和内容无法完美统一,那么找人代为祭扫,内心虽有愧疚,却也不失为一种弥补和安慰。

 

在代人扫墓这件事中,子女购买的不是商家虚假的情感,而仅仅是能“代己亲临”这个形式。换言之,祭祖市场化不过就是单纯的祭扫形式的市场化,而绝非情感的市场化,更不是有人说的这“辱没清明文化”。这恰恰是我们需要厘清的地方。[详细]

无烟祭拜,让清明节多点休闲气息

焚烧纸钱和祭祀用品,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形成颗粒物污染。坟址往往在山林农地之中,对于焚烧纸钱之后的暗火稍加疏忽,就容易触发森林火险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道理。另外,纸钱大都和人民币高仿,在制作和流通过程中,或许会有非法制造假货币的嫌疑。

 

通过绿色环保的方式,足以承接起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某些人却抱着焚烧“宝马车”“别墅”等等纸面上的奢侈,认为这些可让先人在另外一个世界过上富足生活。有的甚至是你烧几亿账面的冥币,他就烧几十亿的冥币。这种面子上的负担,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是弥补先人生前在物质生活上的某种遗憾。但如果真有心的话,可用植种松柏的方式,来为先人在自然银行中存入一笔绿色财富。这笔不大不小的投入,能够支撑起人们对于先人情感上某种拾遗补缺。[详细]

祭之诚不如养之尊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老人健在时,子女应多尽孝心;老人谢世后,无论是丧事还是清明节祭扫,都可以从简事之。如果在老人生前不尽孝心,身后却搞些形式主义的虚招,只会为旁人所不齿。

  

不过,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唯送死者以当大事”,无论儿女在父母生前如何孝顺,只要办丧事简朴了一些,便是不孝的表现。而一些在父母生前怠慢不恭的人,却因大操大办丧事赚得个“孝子”的名声。或者,若有为人子女者在清明节祭扫时只献花、作揖,而不烧纸、跪拜,就被一些人指责不孝。这样的现象,的确还在人们身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祭之诚不如养之尊,养之尊胜过祭之诚。尽孝理当在生前,若生前待之薄、死后祭之丰,无疑是虚伪的表现。与日复一日地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不同,当“身后孝子”当然要容易简单得多,因为这不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一次性投资”搞个“大场面”,自己和逝者都“风光、体面”。然而,对逝去的父母来说,生前得不到子女的关心照顾,死后万事皆空,即使丧事办得再隆重、清明节祭扫的礼节再繁琐,也毫无意义。[详细]

 “不图死后捧灵哭,只愿生前有孝心。”祭拜逝者,内容远比形式重要,时代在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祭祀习惯也应该扬弃,种一棵树怀念逝者,多陪陪身边的人,远比大操大办的丧葬来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