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今年获高考加分的738名考生中,有445名出自同一场比赛—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这一赛事被指“批发”国家二级运动员。这场赛事的秩序册显示,新乡市共有110名运动员参赛,都来自新乡市武术协会的代表队。新乡市有队员参赛的两所中学表示,新乡德治少林文武学校曾与中学和学生家长签订协议,每人缴费1万2,武校方面保证学生能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否则退款。
当“特长加分”演变为“花钱买分”
有说这次量产运动员的“幕后策划者”,是新乡市武术协会执行主席闫志国,也无妨。但是要说河南“特长加分”演变为“花钱买分”这番闹剧是他一人所为,实在夸大了他的个人能量。“体育特长加分”在河南演变为“花钱买分”,绝非闫志国一人所为,也非闫志国一人所能。追究责任,决不能追究到闫志国便终止。
“特长加分”是如何演变为“花钱买分”的?同样也对教育管理部门叩响严厉的追问。高考制度的推行及其完善,以及实施,是教育管理部门履行国家赋予的法定职责。高考制度实施过程中发生违法行为,甚至是重复发生,教育管理部门有着无法推卸的管理和督导责任。高考加分中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早非鲜见,关于高考加分的社会评论、讨论和质疑,早已充斥媒体。而教育管理部门,似乎至今还没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案。这是不可谅解的,也是不能继续等闲视之的。[详细]
不能让特权幽灵毁了高考公平
一直以来,高考所设置的考试科目,都是学生智力的比拼。而特招、体优生加分、品德加分,让原本是智力比拼的高考附着了很多人为因素。事实上,有钱能办证,有权能加分,让高考变成了“拼爹”。
高考是现阶段平民子弟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现行的各种加分制度,让纯粹的高考变成了一袭“爬满虱子的旗袍”,显然有违教育公平、高考公平。让高考回归公平,最有效的就是斩断伸向高考的“特权黑手”。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主动作为,不能坐视不管。教育行政部门在对高考进行必要改革的同时,当务之急是要抖落那些爬在高考“旗袍”上的“虱子”,使高考更科学、更公平。[详细]
武术比赛已沦为“权钱江湖”,暴露出多个制度bug。其一,就赛事组织而言,关系高考加分的比赛,居然“承包”给社会组织,地方体育局只是看客。如此,岂不是在制度上,给人投机的可能。其二,体育加分制度有待商榷。倘若是考体院,体育成绩加分还说得过去,然而,考录普通高校,把体育罗列在文化成绩上,让人感觉不伦不类。其实,正是加分项目过多过滥,才给力“钱权江湖”肆虐的空间。
破解武术加分的“钱权江湖”,就需要在制度下“功夫”。首先,要在制度上给加分项目瘦身。譬如,“拆迁户加分”、“特长加分”等“黑加分”、乱加分,必须予以清除。其次,要在制度上对加分赛事进行规范,决不能让利益相关方唱“主角”。试想,一边拼命招生,另一边组织赛事,能做到公平公正么?再者,要在制度上增加违规的“成本”。只有让投机者“偷鸡不成蚀把米”,才能以儆效尤。因此,给投机者亮“红牌”,也是制度设计上的必修课。[详细]
现行高招制度尽管弊端很多,但相对还算是最公平的方式。而近年来,政策性加分的泛滥,实际上损害了高考公平。一些地方高考加分,已经形成利益链条,暴露出高招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脆弱。只有钱有权,任何事情似乎都能够办成。这严重损害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的公信力,也让高考作为社会正常流动的功效大打折扣,让普通人向上的希望受到打击。
当然,一切高考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其实都是各类教育问题的反映。在矛盾的漩涡中,高考加分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招录方式改变保障公平。维护高考的公平性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工程。也正是因此,全面的高考改革必须早日启动,才能让高考更加公平。而当下,至少可以立即做到的是,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直接加分。让高中生们不至于未进大学、尚未择业,就输在了拼爹上。[详细]
高考加分政策,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本是为了公平,现如今却沦为特权金钱的奴隶与附庸,不仅公平本意丧失殆尽,反而成为了高考不公的最典型表现之一,引发民众怨声载道。改革高考加分政策已然是迫在眉睫,越拖只会让高考与全社会的公信力被透支的越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