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一不小心,又引起了一场舆论论战。8月19日,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在中青报发表评论文章《“天才韩寒”是文坛丑闻》,严厉批评了韩寒和他的电影《后会无期》,引发各方激烈讨论。次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公开批驳肖氏文章,中青报随后又做了回应。
也请给年轻人一个模仿的机会
创新,很可能成为电影圈里高尚的墓志铭;但模仿,却也绝不是电影圈中卑鄙的通行证。任何电影都难免会有拾人牙慧之嫌,如果抓住这点死磕的话,那肖鹰也只能是“认真你就输”。当言必称“重弹西方电影老调”的时候,是否也要看到马丁·斯科塞斯直接拿着《无间道》的剧本斩获了奥斯卡小金人?当神级人物都能够降格屈尊来东方取经,那为何我们就不能允许新晋导演诚惶诚恐地来一次“进口转内销”呢?
再说个电影之外的话题。主流或者学院的文学大佬们,以你们的光环,完全没必要拿着鲁迅文学奖的道德高度来批判一个在电影市场初尝甜头的年轻人,也没必要拿着人格放大镜来寻找所谓韩寒式的人格缺陷。如果那样的话,萨特、奈保尔这样私生活堕落的诺奖获得者,都恐怕难以称之为人。
不管怎样,也请给年轻人一个模仿的机会。放青春一条出路,也算是一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对“天才韩寒”无需捧杀更无需棒杀
不管肖鹰的说法有多缺乏逻辑,有多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应该对这种质疑的权利保持尊重。正如俗话所说的那般,“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肖鹰质疑韩寒一事上,我们也应捍卫肖鹰说话的权利,哪怕他的观点我们并不认同,哪怕他的质疑并不成立。甚至于,这样一个危言耸听的标题背后,只是肖鹰教授借机“炒作”,也是无关紧要的。
对所谓的“天才韩寒”而言,无需捧杀也无需棒杀。对于如今肖鹰掀起的一番争议,质疑也好、力挺也罢,都不过是所谓的文艺圈所泛起的沉珂罢了。于围观者而言,最好的心态,应是“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可以说,挺韩也好,倒韩也罢,公众心情好就围观一下,心情不好就拉倒,这或许,才是一种更加健康的心态。[详细]
公共辩论讲究的是举证据、讲道理、说服人,而非不管不顾地泼脏水、咒骂。肖氏动辄以“觊觎名利”、“与黄帅们的‘狂言妄语一脉相承’”、“肃清流毒”之类的措辞攻击被批评对象,显然情绪化了。这就好比议会政治中,辩论的双方不顾体面,直接冲上去打人、咬人,以不讲道理的方式讲道理,以最严厉的措辞做诛心之论。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一场并不复杂的辩论,演变成一场语言文字上的赤身肉搏,暴露出当今时代批评的乏力感。批评的尺度原本是很灵敏的,批评措辞的轻重应该是很谨慎的。但现实的情形是,包括文艺界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对批评的敏感度整体降低了。面红心黑、心理承受能力超强者成了气候。公共舆论陷入审美疲劳,对理性批评、有克制的批评缺乏应有的关注热情。这也正是在时下的公共辩论中,经常有人“放狠话”、“跳起脚骂娘”,动辄“约架”、污人为“五毛”、“汉奸”的现实缘由之一。[详细]
“倒韩”成功,能改变时代的浮躁么?
电影批评就是电影批评,文艺的也自应归于文艺,不该上升至对人格毁谤的范畴。肖教授在文章中,牵强地将韩寒作品的不佳与其人品联系起来,并归为其“倒韩”的重要理由,在逻辑和情理上均难以自圆其说。其他评论者批评其“粗暴”、“武断”,也并不为过。
但肖鹰的爆发也并非一无可取,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不难理解其“倒韩”的初衷——出于对当代文学衰落的悲哀,更是由于对市场炒作在文化方面越来越强势入侵以及年轻一代集体迷惘的愤怒,于是他便将这矛头对准了自己眼中某些商业利益集团的代表韩寒,施放出了其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不满。
韩寒当不起文坛“最大丑闻”称号、更没理由为当今文学堕落负总责,我们应该重视起来且认真思考应对的,当是与韩寒有关又在其之外的另一命题:“倒韩”成功,能改变时代的浮躁么?[详细]
不少人将肖鹰对韩寒的“讨伐”斥之为大字报,诚然,从肖鹰措辞的角度来说,这比喻也恰如其分。但这种扣帽子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大字报”呢? 诚如评论所说,“一场并不复杂的辩论,演变成一场语言文字上的赤身肉搏, 暴露出当今时代批评的乏力感。 ”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动辄谩骂、约架的跳脚式骂街,而是理性的说理和观点的辩论。被辩论的主体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还请双方都好好说话,如此,才对得起日益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