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通讯员 谢家威 巴塘报道

 

  有一首歌,它的名字叫康定情歌。8月,正值藏区旅游旺季,带着对神秘藏区的向往,脍炙人口的这首西部民间歌谣是此时游客嘴里哼唱最多的歌曲,或伴亲人、或随好友,在感受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冲击心灵的同时,引吭高歌几首藏区情歌突显异域雅趣。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湖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川藏联网工程的建设者们为“点亮川藏”,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奋战不息。山,还是那跑马溜溜的山,只是在这铺设“电力天路”的征途中,他们口中哼唱的康定情歌却饱含了一份身处异域他乡的不了情。

 
环境恶劣不诉亲人 再苦再累只言安好

(大雪中,如孤城般的玉龙变电站。)

  身在他乡,最苦的莫过于思念,在川藏联网工程包4标段——玉龙220千伏变电站的员工宿舍里,最显眼的或许就是摆放在床头的亲人照,用站内员工打趣的话说,离家投入藏区工程建设已经快整整一年了,白天只想一股脑的抓紧做好工作,晚上躺在床上瞅瞅家人照片也许才不会忘记那熟悉的容颜。
  
  在玉龙220千伏变电站,8月就会下起豆大的冰雹,项目部负责人刘红桥介绍,由于变电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山区,加上地处偏僻,附近没有信号塔,有时想家了,看看手机上与亲人的合照,但屏幕左上角“无服务”的字眼却时常刺痛大家的心。在工程建设的初期,能与出站买菜的车来到山下小镇,通过电话向亲人报个平安是一件奢侈与幸福的事情。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施工队员说,每当和母亲通话时,他总会攥紧拳头,不让自己哭出来,即使条件再苦、工作再累,他也不愿让母亲知晓,千言万语只融汇成了母子间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而在施工队员们的心里,那份亲情随着工程建设的步步推进而越酿越浓。

 
夫妻奋战变电工程 掩泪愧对四岁孩子

  玉龙220千伏变电站所在的江达县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雪山的另一头,有一对来自圣地的夫妻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而在玉龙220千伏变电站内,宋凡和曾葵这一对携手奋战在变电工程建设近五个春秋的模范夫妻,再次将深情洒在了雪域高原。
  
  有人说,宋凡和曾葵是幸运的,因为在寂寥的雪域高原上,能常伴左右、执手相望,不至有相隔两地、无语凝咽的痛苦。散工后的傍晚,曾葵会与妻子携手去站外的山包散步,但在这看似幸福的背后,却也有难言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现在四岁了,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带着他,我们甚至都没有好好教过他普通话。”在妻子宋凡的眼里,在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自己和丈夫没能陪在孩子身边,那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爸爸妈妈,我要读幼儿园了,我想你们。”每当听到电话那头稚嫩的声音时,妻子总会将电话递给曾葵,默默地擦拭泪水。

 

 
梦想闪耀 雪域高原上的湖大“兄弟连”

  俗话说: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再多困苦也无妨。有一支年轻的攻坚队伍奋战在川藏联网工程,他们曾一起寒窗苦读于湖南大学,如今又如期相约在了川藏联网工程。
  
  “读大学那时,不是流行走进西北吗,大家都想着毕业去西藏走一遭,这不现在实现了。”刘红桥是土建项目副经理,同样也是这6名湖大藏区建设者中的老大哥。说到“湖大兄弟连”,刘红桥笑了,在变电站工程建设最困难的时候,无水无电,他们一起躺过冰冷的集装箱,那种经历使自己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藏区老百姓对电的渴望。每一次攻坚体验都是种历练,一种在奋斗中体会成功的甜,在艰辛里感受兄弟情的甜。
  
  “我们都是因为梦想而聚在了一起。”电气项目副经理朱宁深情地说道。当初电气调试时,作为技术骨干的他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拿起工具趴在冰冷的铁架上,冻裂的双手沾着刺骨的雪水只为保障调试无误。那时候,虽然苦,但比起藏区那些至今没能用上电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唯有光明相伴,梦才更显温暖。
  
  当送变电川藏联网工程的建设者们独自在山间踌躇,在夜幕中穿行,看怪石突兀,看雪峰惨淡,在杳无人烟的异地他乡,默默坚守,感受烈日的炙烤、冰雪的严寒……这是一份怎样的情,让这群坚强的电网汉子在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架起天边一道道与彩虹齐行的银线?或许那一盏盏灯光照亮的藏区,承载的是一份人性温暖的给予,那张温暖而坚实的电网凝聚的不仅是亲情、爱情、友情,而是饱含了藏汉情谊的“国网情”与“中国情”。

 

红网政务中心出品 编辑:彭双林 设计: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