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靖媛(青岛大学)
11月27日,绵阳开放大学保安在校门口持棍打死流浪狗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触及动物保护的敏感神经,也暴露出校园管理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据光明网报道,11月28日,绵阳开放大学发布了事件处理结果——涉事安保人员解除聘用,安全专干被通报批评并扣绩效。这固然体现了学校在舆情应对上的快速反应,但这仅仅是问题的表面,背后还有诸多值得深入探讨之处。
从保安的角度来看,其行为虽过激,但流浪狗的反抗与撕咬致使其产生过度应激反应。这反映出在执行流浪狗捕捉任务时,学校可能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与安全防护措施。保安或许只是按照学校指示行事,旨在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教学秩序。然而,由于缺乏应对经验,他采取了极端手段。这无疑警示其他学校及相关单位,在处理类似校园流浪动物问题时,不能简单粗暴地“一驱了之”或“一杀了之”。应提前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尤其是如何安全捕捉、收容流浪动物,以及如何在遇到动物反抗时保持冷静并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此次事件暴露了校园管理体系的漏洞。一方面,学校在流浪动物的日常管理上缺乏预案。校园内经常有流浪犬只出没,本应在其尚未对师生安全构成威胁时,就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例如,可以联系专业的流浪动物收容机构,或者与当地动物保护组织合作,进行人道捕捉与安置。另一方面,学校在对安保人员的管理上存在缺失。仅因一只流浪狗的处置不当,便暴露出安保人员在情绪控制、应急处理以及对待动物的基本态度等方面均未得到有效的引导与规范。这表明学校在安保队伍建设上,除了注重人员招聘把关外,更要强化日常教育与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从社会舆论环境来看,事件一经曝光便引发了热议,反映出公众对动物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在现代社会,动物不再仅仅被视为人类的附属品或威胁,而是与人类共享地球家园的生命共同体。即便是流浪动物,其生存权益也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与保障。学校及相关部门在处理流浪动物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舆论的导向,既保障师生安全、维护校园秩序,又尽量遵循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采用人道、科学的处理方式。
绵阳开放大学此次事件应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学校及各类单位敲响警钟。校园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师生安全、动物管理、人员培训、舆论应对等多个方面。只有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秉持人性化与科学化的管理理念,才能在保障各方权益的同时,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与社会氛围。学校在后续的改进措施中,不仅要加强内部管理与培训,还应积极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新模式,共同应对校园流浪动物这一普遍存在却常被忽视的问题,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