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怡(长安大学)
近日,有网友发布“辽宁大学化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细则”,细则中规定:冬季扫雪缺席次数超过30%的该学院研究生,将取消学业奖学金评审资格。(11月26日《潇湘晨报》)
该院出台此《细则》,无疑是为了通过奖学金评审要求来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一位老师透露:“以往时候,我们不跟奖学金挂钩,谁老实、谁听话就去扫雪,有些同学觉得我可以不去干,就不去。”劳动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然而,如果劳动不与学分、评奖评优挂钩,主动参与劳动的学生却越来越少。
为何部分大学生失去了主动劳动的热情?受社会上一些轻视体力劳动、片面追求脑力劳动的观念影响,部分大学生觉得体力劳动“低人一等”,更倾向于专注理论学习等“高大上”的事,不愿主动参与劳动。同时,这也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缺失: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可能就未扎实开展,到大学后,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落实不到位,未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劳动价值。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重要因素。从小家务事由父母包办,未培养劳动习惯,大学校园里劳动实践机会有限,进一步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大学,劳动不仅能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还可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品质。然而,有些高校将劳动教育作为获得技能或完成任务的手段,过于注重外在价值,忽视了育人本质,导致学生功利化对待劳动。学生也未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轻视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只是应付考核的手段,未认识到劳动对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作为学生,大家应主动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如果我们在需要劳动时都能够挺身而出,学校也无需设置一些考核机制来“强迫”我们劳动。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学会劳动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让我们重新拾起劳动美德,摒弃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能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