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走进非遗丨上河阳戏,泥土中“红”出来的民间艺术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编辑:施文 2019-12-20 09:35:3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对于怀化来说,植根在这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这座城市人文记忆的载体,也如同一条条血管,串起了五溪之地的精神脉络,滋养着这个城市的灵魂。

目前,怀化共有1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即日起,红网时刻推出《走进非遗》系列报道,带你深入了解怀化国家级非遗项目,讲述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且看非遗在文旅融合中如何走进生活,绽放芳华。

上河阳戏流行于沅水上游黔阳一带的雪峰山区。其形式小型多样,贴近民众,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

阳戏《状元焚冠》排练现场。

国家二级演员张曼华(右)亲身示范,指导青年演员表演各种阳戏动作。

阳戏《侗山红》演出现场。

红网时刻记者  胡邦建  怀化报道

初冬时节,怀化市鹤城区阳戏大剧院内传出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曲调起承转合有序,节奏明快,质朴大气。舞台上,国家二级演员张曼华亲身示范,指导青年演员表演各种动作;舞台下,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几名剧团成员围绕坐在一起,手里执着胡琴司鼓,晃脑吹打。

这是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排练古典名剧《状元焚冠》的一幕。

“现在愿意学阳戏的年轻人很少,每一个都特别珍贵。只要愿意学,我们就有义务把他们教好,把阳戏传承下去。”张曼华说道。从上世纪70年代进入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鹤城区阳戏剧团)以来,张曼华便一直是剧团表演阳戏的“台柱子”。现在,已到退休年纪的她则把精力转向了教授学生,培养青年一代。

提到阳戏,其实它并不是一种陌生的东西。

阳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清朝发展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据《黔阳县志》记载:“闹元宵……又为百戏,若耍狮、走马灯、打花鼓、唱四大景、扮采茶妇,戴假面哑午诸色,入人家演之”。阳戏便是由唱四大景、扮采茶妇、戴假面哑午等民间游采形式的基础演变、发展起来的。

阳戏主要流行于沅水的上游和中游,依据各地语言风俗的差异,有“上河”“辰河”“北河”“宝河”四个主要流派。上河阳戏流行于沅水上游黔阳一带的雪峰山区。其形式小型多样,贴近民众,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

上河阳戏的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程式化,声腔由正调和小调两大腔系组成,角色以小丑、小生、小旦“三小”为主,大型剧目里面也有老生、老旦、书生、武旦、花脸。音乐轻快、明亮、朴实、诙谐。2014年,上河阳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怀化市唯一的专业阳戏剧团,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自建团以来一直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活跃在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去学校、进军营,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了精神文化大餐。

然而,和许多剧团一样,传承人老化、演员青黄不接、人才培养和编制等问题,曾严重困扰阻碍了上河阳戏的传承和发展。“非遗需要保护,有保护才会有传承,有传承才会有发展。”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黄琼认为,阳戏是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内容更接近现代人的生活,不仅需要政策支持保护,更要赢得市场和观众的认可。

为此,近年来,该中心精心创排了阳戏《侗山红》。该剧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根据发生在通道芋头侗寨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芋头侗寨村民掩护、救助两名受伤红军战士的动人故事,曾荣获2018年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和2019年湖南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下一步,我们计划送阳戏《侗山红》进各个景区演出,让更多游客了解阳戏的魅力。”黄琼表示,随着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旅游为阳戏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观众,要把阳戏的传承发展和旅游市场结合起来,推动阳戏进景区,在旅游发展中重焕“青春”。

此外,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还将创排一部名为《云端花瑶》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此来反映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下,花瑶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