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评论员
短短五年时间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累计超过55万人甩掉了贫困帽子,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激增到2018年的12128元,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寨,如今捧回了“全国文明村”“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等亮铮铮的金字招牌。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上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导致贫穷的成因固然很多、很复杂,但思想上、精神上的“穷”,往往比物质层面上的“穷”更可怕。因此,扶贫须先扶志、治贫须先拔掉思想上的“穷根”。
“穷根”,或是安于现状的“认命”,认定自己这一辈不管怎么折腾,都无法钻出贫困包裹起来的这张“网”;或者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定“要来的钱”轻松、容易,犯不着劳神费力苦干。思想上的“穷根”不除,扶贫攻坚就难以有持久的动力,再好的政策红利也会大打折扣。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所以,只有激活了贫困群众内心深处“我要富”的激情,让他们的自身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帮扶形成同心相向的合力,才能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开展精准脱贫,根本上要尊重和发挥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在引导群众想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上下功夫,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改造贫困农户的依赖思想和守旧意识,逐步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这些年来,十八洞村从探索“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入手,从“发展致富产业”“支持公益事业”等6个方面,让村民评议、打分。这种村民互评思想道德星级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存在多年的“等靠要”思想。村里还通过举办道德讲堂、组织系列文化活动,领着村民走出山寨看“外面的世界”,让贫困群众在耳濡目染中“见富思齐”。正是靠这些润物无声的教育、启发,彻底激活了十八洞村人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
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榜样最具说服力。近年来,自治州多次举办“最美脱贫攻坚群众典型”评选活动,全州相继涌现出在病床上开网店的永顺县土家姑娘向笑梅、主动递交脱贫申请书的龙山县靛房镇万龙村羊倌田宗华、带领群众种出幸福生活的古丈县牛角山村支书龙献文等一批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典型。在这些榜样的感染、影响、带动下,村民们在致富路上越干越起劲、越干梦想越大。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只有走出“观念上的贫困”,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自治州这些年来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上的成功经验,相信对于我省其他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启发、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