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一年一度的人造购物狂欢节再次落下帷幕,11月12日零点钟声敲响,阿里巴巴大屏幕上滚动的数据定格在了2135亿,国人剁手记录再次刷新上限。在2009年阿里首次推出“双11”购物节并取得5200万的成交额时,谁也没有想到,短短10年之内,这个数据将会实现4000倍的飞跃。
诚然,在“双11”交易额数据火箭式飞升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攀升,是国民消费能力的突飞猛进,是中国新生代消费群体购买观念的破旧立新。鼓起来的腰包让国民们可以底气十足地下单付款,让那些躺在购物车里的商品变成包裹邮递到家。
但在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这种消费势头却没有任何扭转的迹象。那些每日吃着泡面榨菜叫嚣着“消费降级”的工薪阶层们,那些每到月末都为了还“花呗”而哭丧着“吃土”的年轻人们,依旧不约而同地在“双11”零点敲响的那一刻,手速惊人地戳向手机屏幕上的下单按钮,毫不犹豫地清空了自己的购物车。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消费开始逐渐偏离正常的轨道,不再以需求为驱动,而是受到欲望的操控。欲望使我们一脚踢开理性,回归到人类最原始的情绪化状态,在“冲动购物”的跑道上撒丫子狂奔。
这个“双11”,有多少人在最开始时信誓旦旦地宣称“我今年再也乱买东西了”,最后用下单的双手打了自己的脸;有多少人抱着“我没啥想买的,就随便看看”的想法点开了淘宝,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想买,并在不知不觉中加满了购物车;又有多少人在凌晨激情购物后,待到白天清醒时看到已发货列表里的商品清单和自己的花呗欠款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这种与需求极不匹配的消费欲望如同一个胃口奇大且不知餍足的怪兽,一边在疯狂蚕食着我们腰包,带给我们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边还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着垃圾,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双11”虽然结束,但战争并没有因此终止。一天的“买买买”之后,是长达半个月的“拆拆拆”,和长达一年的“扔扔扔”。消费者们在各大商家精心设计的促销活动中迷失了心智,在“不买吃亏”的魔咒的驱使下疯狂囤货。“占小便宜”心理谁都有,但便宜占多了反而不便宜:去年“双11”屯的卫生纸到现在还没用完,今年“双11”为了凑满减依旧下单继续屯;去年在折扣力度的诱惑下剁手的三件外套,两件捐给了贫困山区,一件躺在衣柜的角落里落尘;还有成箱的牛奶和零食,保质期过了连包装都没拆,直接完好无损地送给垃圾桶……
所谓“双11”购物狂欢节,不过是商家为了挣钱而精心打造的一个好看的幌子。而消费者们狂欢的结局却是零落一地的鸡毛:疯狂的剁手消费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长期有效的满足和快乐,而是长长的待还账单和无尽的财务烦恼。
我们是时候从狂欢的热闹中清醒过来了。不管当下的消费环境是降级还是升级,不管腰包里是钱多还是钱少,“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都应该是我们始终奉为圭臬的消费准则。商品交换的初衷本来就是互通有无、各获所需,消费者们也应返璞归真,回到以需求驱动购买行为的原始消费观,让消费回归刚需,让狂欢节回归理性。
文/李江梅(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