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万圣节已过,微博热搜榜的相关话题却依然在线,“国人该不该过万圣节”的讨论似乎每次在这样的时间点都会如期而至。由万圣节引出的“民族传统文化”“文化意识入侵”乃至“爱国精神”的论断不绝于耳,而面对万圣节这样的外国节日时,社会还需更为理性的声音。
万圣节确实是个外国节日,从原则上来说,过不过万圣节其实都没有什么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强迫过或不过万圣节的行为。本身是一个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非用“你们是中国人,过什么外国节日”的说法硬生生地抬高民族荣誉感,略显牵强。
很多人每逢这样的节日,便试图用“中国传统节日没见你们这么上心”的高调让另一些人难堪。他们认为,去“过”这样的一个外国节日,让年轻人学习、浸润了外国文化精髓不说,更是淡漠了大家的本国文化意识。
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判定“过外国节日”就是“崇洋媚外”,甚至是戴上“不爱国”的标签,某种程度上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因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意味着拒绝西方文化。大家并没有因为过了洋节就不过中国节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仍然深受大家喜爱。相反,我们在德国、法国等国家每年变着法儿过中国春节的时候却大加赞扬,这样不免显得有些自相矛盾。
换句话说,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清明、端午,我们才是在真正地过节。承载着一份仪式感,不允许泛娱乐化去玷污、去毁坏这份文化瑰宝,不允许用戏谑的方式去打扰那份承载万千记忆的纯洁净土。因此,我们会带着一份传承下来的章法去过中国节。节日都建立在人们一定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心理基础之上,比如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表达的就是对家庭、亲情的重视,而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所以它们可以长盛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如果哪天在这些节日上大做文章,反倒稍不注意就会犯了大忌。
以这样的逻辑来看年轻人过万圣节、圣诞节这样的外国节,便可解释大多人并没有怀着一份多尊崇的心情去“过”它,外国的万圣节是要去教堂的,有他们传承下来的仪式,不是戴个花蝴蝶灯、去鬼屋里喊两声就是在“过”万圣节,既然没有去模仿、学习真正的万圣节,何来宣扬异教、种种迷信一说?又何来侵袭本国文化的阔论?
在我看来,万圣节就是个狂欢夜而已,是现代年轻人表达、叙事的一种方式,是宣泄积累内心紧张压迫感的一种解压渠道,是体验一下新鲜事,满足一下猎奇心的载体罢了,本质和去看一场漫展并无二异。资中筠曾说,“什么时候中国人能真正不卑不亢地以平常心对待世界一切强于我或弱于我的国家,既充满民族自信又虚心学习他人长处,既懂得保持民族精华,又能以开阔的胸怀对外来思想和文化,吞吐自如,那就是我们民族真正在精神上健康成熟的时候”。一味地嗤之以鼻,没法显示出一些国人的“爱国情怀”。
因此,在面对万圣节这样的外国节日,我们虽然不鼓励一些过激的行为或过分的推崇,但更应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接纳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切莫用“绝对正确的废话”将之一棍子打死。
文/沈睿(上海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