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7月12日讯(记者 苏莉雅)“株洲发展真正的开始,是一座桥的拉通。”由于株洲地处内陆,改革开放的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拍向这座城市,城市格局遂开始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座桥打通城市“动脉”
改革开放初期,株洲以河东中心广场为核心的“城区”并不大,“那时有个说法,下馆子去株洲饭店,出去玩就是去奔龙公园,吃、玩都还是在中心广场那一片。”据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株洲湘江河两岸交流不多,河西以农民为主,土地大多是菜地和果园。由于没有桥,河西的农民挑着担想把果蔬拿去河东卖,就只能选择汽渡和轮渡,但从河东去河西的人少之又少,果蔬可以说是成为了河畔两岸的联结物。
1986年1月20日,全市第一座湘江大桥——株洲大桥(一桥)开始破土动工。1988年12月28日,在鼓乐和鞭炮声中,在数万市民的注目下,大桥通过了第一支车队,株洲的城市格局自此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桥修通后,城市发展重心逐渐西移,河西开启了风风火火的建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曾听在市城建档案馆工作的老同志说过,当时的河西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河西规划的发展空间也就更大了。
改造活络发展“筋骨”
2008年,中心广场进行了至关重要的改造,将圆盘改成了直行。“由于城市车辆变多了,圆盘不仅容易堵车,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当时,我们一个刚刚拿到驾照的同事开车到了中心广场圆盘,转了两圈都没有转出来。”中心广场的改造解决了车辆通行不畅的问题,长江广场、红旗广场、向阳广场和响石广场也陆续开始了“撤圆改直”。
同年,全市电线杆“落地”、城区道路改沥青、小街小巷改造、人行道铺设路砖、街边美化……“五改”工程让株洲城市面貌万象更新。尔后,全市“四化”工程、提质改造工程接踵而至,株洲大街小巷全部焕然一新。经历了近三十年的超高速发展,如今的株洲不仅高楼林立,还有了许多高端的科技园区,城市竞争力和活力不断迸发。
相关简介:株洲市城建档案馆
株洲市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1年11月,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现有馆藏档案25万卷次,馆库面积8200平方米,屡次受到社会各界及上级部门的表彰和肯定。其中,地下管线工作自2011年启动以来,受到了住建部、省住建厅、市住建局的高度认可;2016年12月25日,住建部会同国家五部委联合检查组一行莅临该馆检查指导株洲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给予该项工作充分肯定。(特别鸣谢株洲市城建档案馆提供以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