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曾金贵:古曲翻新添异彩 老戏新唱湘剧红

来源:红网 作者:宋沛珊 编辑:刘威成 2018-07-11 22:18:36
时刻新闻
—分享—

《园丁之歌》剧照,该戏由曾金贵导演。(受访者供图)

曾金贵与徒弟曹汝龙同台演出。(受访者供图)

湖南省湘剧院复排的传统经典剧目《马陵道》上演,备受好评。(湖南省湘剧院供图)

曾金贵在家画脸谱。(受访者供图)

  红网时刻记者 宋沛珊 长沙报道

  从艺70年,说起舞台表演,国家湘剧代表性传承人曾金贵还是会不假思索地说起那些表演故事。

  走进曾金贵的书房,书柜里都是自己所绘的脸谱,墙上挂着自己绘画的钟馗。落座,他拿出两枚印章,一曰“戏里不知谁是我”,一曰“梦中方晓我是谁”,诉说着自己对湘剧的热爱,对舞台的痴迷。

  戏里戏外皆是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的第一大剧种,有着600年的悠久历史,是湖湘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名片之一。如今,掀起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风潮,这声声入耳、秀丽婉转的湘剧高腔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湖南戏曲大致就分两个流派,一个是花鼓戏,一个就是湘剧了。可以这么说,花鼓戏相当于流行音乐的话,那么湘剧绝对可以算作是美声、民乐。”曾金贵老师这样描述湘剧。

  “几岁的时候,日军入侵长沙,我们一家逃难去了益阳,我和姐姐经常去戏班里玩,从小就接受了民间艺术的我,看着戏班师傅们换戏串场,九岁的我就敢台上唱起来了,这好像就注定了我的人生也是属于湘剧的。”

  几十年来,曾老在湘剧舞台饰演过众多人物形象,古代剧目人物如包拯、廉颇、张飞、曹操等,现代人物如李玉和、杨子荣、张厚田等。他还参与创作并导演了《园丁之歌》《布衣毛润之》《杨赛风》《铸剑志》等等,舞台经验及丰富,涉猎艺术种类多。2009年曾金贵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梨园怪才”,名不虚传。

  问起从艺的经历,“台上疯得不到位,台下癫得不起劲”,他的言谈里透露着把湘剧当作生命的精神,那些过往故事诉说着自己与湘剧艺术融为一体。翻看着他的艺术人生,是啊,舞台上的曾金贵唱、做、念、打一板一眼,演着湘剧的魂,舞台下的曾金贵画脸谱、绘画、篆刻,诠释着湘剧的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求艺的路必是辛苦,但收获必是甘甜。“1954年,我去衡阳演出,老师们作说戏,讲起‘张飞审瓜’的故事,叹息说就是没有剧本。我听了后,遍问了老师关于故事的细节,回家只要是不练戏,都在琢磨这个故事,想戏写戏,写戏想戏,从来没有搞创作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等我演多了看多了后,重新修改了这个本子,后面还成为我们团的保留剧目。”这位年过80的矍铄老人,导演、绘画、诗词、金石、根雕等,均有研究,而谈起他至爱的湘剧和脸谱,滔滔不绝来说起来。

  “要变,好的留下来,增添新色彩”

  湘剧的黄金年代应是20世纪50年代初了,“那个时候上座率绝对是高,大师层出不穷,表演也是百花齐放。当时我与余福星合作整理改编了《金丸记》还获得了田汉先生和省里会演专家的肯定呢。”

  当时,全国各地的职业剧团都纷纷修建演出场地。当时长沙也有四个湘剧团,分别是一、二、三、四剧团。一团在五一广场的文华剧院,二团在南门口的劳动戏院,三团在解放路的兰陵戏院,四团在北正街群艺戏院。每个团都有自己的演员阵营和艺术特点,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一团花脸傲,二团旦角俏,三团出生角,四团唱工妙。

  “那会演出市场特别好,好多观众晚上抱着被子排队买票,出钱请人买票,还出现了黑市票。”曾金贵坐在桌前,眯着眼睛回忆起往事。

  “有了忠实的观众就有了艺术大家们,黄菊奎师傅当时唱《金沙滩》中的卢俊义,宋江等梁山好汉送他上船,登船后一条腿往船上一站,抬起另一腿。既要稳,又要表现船的摇晃,边唱边变换身姿。每次演完,都会博得满堂喝彩。”边说,他还站起来比划起来。“那可真是天下第一腿啊”。

  “但是,80年代的时候,全国戏剧都出现了危机。剧团入不敷出,剧种单一,演员们困惑无奈。有的坚持不懈探索的,也有出去谋出路的。没落了后,我们失去了那些观众,辗转在农村演出,境况复杂起来”。

  “我们也经常在思考,湘剧是怎么样走出了群众的视线,没落了呢?”他说,上世纪80年代后,西方文化的汇合,那些忠实戏迷的欣赏趣味、审美疲劳悄悄发生了变化。电视等媒体普及深入到每家每户,大家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他们也较少愿意来剧院听戏了。再者,湘剧的观众群的年龄段多在40岁以上,在年轻人中鲜有市场,湘剧的表演形式也难以吸引喜欢“文化快餐”的年轻人。

  在挫折中寻求新生机,湖南省湘剧院和市湘剧院在困境中摸索着前进的道路:讲好故事,用湘剧古老的表演形式讲述近现代的故事,贴近现代生活,以引起人们共鸣。《铸剑悲歌》《八一风暴》《布衣毛润之》《青青社区》《酒村长》等,这些戏都是把耳熟能详的名人或者身边的故事进行艺术创作。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说起如何让湘剧增添活力,“我坚持认为湘剧的传承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内容革新、形式革新,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接受。”如今的曾金贵还在发挥余热,教授排练多个大小剧目,这份坚持也让他感受到了湘剧的“第二春”。

  冷门到热门 让湘剧融入生活

  在曲折中前进,改革带来了变化。大胆创新,谨慎创作,曾金贵用自己的多年艺术积累在湘剧内容上创新进行着多次尝试。

  2012年,湖南省湘剧院接到去香港参加艺术节的通知,为了带去既有传统文化精髓,又能应景的湘剧。“当时就点到了要演《十三福》,这是一出亮演员阵营、亮服饰行头、亮技艺功夫、失传久远的喜庆热闹戏。我指导排练,勘校曲牌与老本,领会文言赋词中的意蕴和含意。”

  同年,曾金贵亲自改编、导演的神话大剧《斩三妖》,在“湖南湘剧名家贺岁”演出周中,初次亮相便惊艳全场。首场演出完,一位90多岁的老观众向他敬礼,激动地说:“曾老师,我几十年没有看过这个戏了,你把它挖出来,演新了,演活了,感谢你啊!”说起这些演出经历,他的脸上带着笑意,颇有几分得意地说。的确,剧本打磨,多元素的舞台效果,这些传统经典剧目在重新包装下,还吸引到了年轻人来观看。

  不仅让戏剧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要让戏剧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自己的文化宝藏怎么能丢?”2005年,长沙市政府改造背街小巷,曾金贵在会上表示长沙文化传承深厚,现代戏剧名人冠宇神州。他提出在第一师范旁的青山祠建一条戏剧街,这条街要装点“梨园”春色,展现“菊坛”雅韵,彰显“戏窝子”的特点。“这条街得到太多了的称赞,内容设计我特别小心仔细,不想出错,别坏了民族文化,后来还当了义务讲解员。”

  现在,曾金贵早已退休数年了,对于湘剧的热爱,他转嫁在那些“继承者们”身上。

  “我10岁就考入省湘剧院,开始学习湘剧,2007年毕业,成为一名正式湘剧演员,也是同年拜师曾金贵老师。”青年湘剧演员邹俊雄是曾金贵最年轻的关门弟子,今年28岁的他已有着丰富的演出经历了。“刚开始学习,我乐感不够好,曾老一直不间断教我,去不了他家,打电话也要听我唱选段。唱、做、念、打门门都是功夫,跟着曾老,我不仅学会了很多经典戏剧,画钟馗图我也日渐精进,也是他让我明白做一个传统文化手艺人的意义。”

  “我算是年轻的湘剧演员,学习湘剧是机缘巧合,现在越来越多人的注传统文化,湘剧发展越来越好,我时常觉得自己选对了职业,选对了人生方向。我参演了《马陵道》,记得首演当晚,是在湖南大剧院。这是获过大奖的戏剧,能再次登上舞台,大家都很雀跃,我特别激动,一直压着自己声音别颤抖。表演结束后,那可是掌声不断。”

  如今,湘剧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马陵道》《玉麒麟》等传统经典剧目再现,湘剧剧场天天好戏上演。真是“好戏天天演,欢乐满星城”。正是应了曾老在自传里写的一首诗,“薪火相传推新手,古树开花耀湖湘。老夫本是梨园客,激情聊发少年狂。”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