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民锻炼应破解“有心无地”难题
据5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却苦于场地不好找,且租场地花费较多,成为目前城市里很多体育爱好者的烦恼。我国《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1.8平方米。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落实规划需要解决哪些现实难题?如何为百姓体育运动提供更多场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较于一些国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十几平方米的现实,我们的情况确实有些可怜。即便考虑到具体国情和现实困难,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要同锻炼场地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并且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目前城市体育锻炼场地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免费场地太少;二是收费场地太贵。诸如城市广场、公园空地等免费场地,不是被广场舞占用,就是缺乏基本的体育运动设施,没法开展相应的体育锻炼。喜欢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器械的市民,大多无处可去。
而一些专业性的体育运动场馆,体育运动设施倒是很完善,但是场地租金太贵,超出了多数市民的承受能力。而且很多体育运动项目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如此花费则更多。此外,不少单位内部的体育锻炼场所,对普通市民开放的积极性不高。
体育锻炼不但关系公民健康,也关系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所以,必须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的参与下,积极解决市民体育锻炼“有心无地”的难题。
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围绕供给侧做文章。加大体育运动场所供给量,既要兴建新的锻炼场所,又要挖掘现有体育运动场所的开放潜力。比如,一些单位的体育场馆有没有晚上或者周末对外开放的可能。如果开放,还会涉及价格制定、安全维护、收益归属等问题,这些有必要考虑清楚。鉴于很多体育场馆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还有赖于政府从宏观层面统筹协调,引导和督促企业、学校等逐步向社会开放自己的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