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光明日报:城市里不妨多些“悦读亭”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思辉 编辑:redcloud 2018-04-23 10:32:47
时刻新闻
—分享—

  据报道,日前,上海市徐汇区首批6座由公用电话亭改造成的“悦读亭”出现在街头。市民可以参与一些小型图书漂流活动,或是通过“悦读亭”内的书籍,了解周边的历史文化。据早前上海市政府发布的消息,徐汇区将有263座公共电话亭被改造成这种小而美的图书馆。

  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街头电话亭失去了往日辉煌。上海市徐汇区创造性地把电话亭改造成“悦读亭”,让它们变成星罗棋布的阅读空间、文化驿站,增强了城市的书香气,实在是一个极有品位的做法。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近年来一些城市粗暴地拆除街头电话亭乃至书报亭,挤压市民的阅读空间,客观上造成书籍被“人为地赶出公共视线”。

  拆除电话亭、报刊亭固然能找到不少理由,比如美化市容、拓宽道路;遵从市场规律,淘汰无用设施等。但是,城市之美既在高楼大厦的整齐划一,更在大街小巷的文化交织。别小看那一个个小小的亭子。每一座报刊亭都是一个亲近阅读的去处,都是一方文化交流的空间,都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品位的展示窗口。

  在国民阅读率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更需要站在培育书香文化、促进全民阅读、提升公民文化素养的高度,呵护报刊亭、支持“悦读亭”,让它们成为城市文化的补给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市民。在经济领域,政府应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文化建设上,不应完全任凭市场左右。相反,需要注重提升政府的主动性。如果仅仅象征性地保留几处图书馆、文化馆,而把布点更为密集、灵活、便利的报刊亭等基层服务的毛细血管斩断,国民阅读率甚至会整体下滑。

  进一步说,报刊亭也并非真的丧失了市场。在上海、武汉等很多城市的街头,报刊亭周围往往是老人小孩聚集的地方,是候车年轻人驻足的场所。书刊购买欲的下降,并未消减报刊亭作为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存在的价值。前几年,某地媒体曾经做过一项“你是否同意拆除报刊亭”的调查,数千名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95%的网友反对拆除。为什么?因为“我平时买书报并不多,但我希望想看书时,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地看到、买到。”

  前些年,法国巴黎对所有报刊亭进行改造,新式报刊亭配备了暖气,更好地展现了书报,并为顾客提供饮品、纪念品,可以手机充电,甚至提供部分邮政服务。巴黎、柏林、伦敦等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对报刊亭的热情,从100多年前延续至今,生生不息,这值得我们深思。

  城市之美,美在文化,美在城市拐角处那一座座小小的报刊亭。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