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018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测开考。多名考生爆料,考试内容及答案提前一个多小时已经在微博及QQ群泄露,与真题高度重合。出题方上海外国语大学表示,考办已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据4月22日《新京报》)。
“关注此事与考试结果无关,与考试公平有关。”针对疑似泄题的新闻,不少考生表示心寒失望。考试是选拔人才的第一关,影响着考生的前途命运。泄题、作弊,无疑破坏了考试秩序和良性竞争,对构建诚信社会的负面影响也不言而喻,因此必须严惩重罚。
为惩治考试作弊乱象,2015年11月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将考试作弊纳入刑法。按规定,符合法定情形的,无论是组织作弊、协助作弊还是参与作弊的均要受罚,替考与被替考者也一同涉罪,惩处范围扩大;对为他人实施考试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刑法规定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惩处力度也较之前明显加大。
多种情形构罪、最高七年刑罚,显示了国家惩治作弊行为的高压态势。但施行后的两年多期间,相继发生了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联考、建造师执业考试等泄题事件,法律威慑为何不能彻底刹住作弊的歪风邪气?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考试过程历经出题、审题、印刷、运输、保存等环节。细看已经宣判的泄题案件,泄题源头无外乎出题人、印刷者、接触考卷的老师等,而且环节越多、经手人越多,越容易出现薄弱之处。一环疏漏、全盘皆输,可谓易攻难守。更有甚者,内部泄题者与外部机构联手,形成一条卖题获利的黑色利益链。
对教育部门来说,是否每个环节都做到了严格自律和严密监督,考试监管体系是否严密牢固,问责机制是否完善?这些都是需要自查的问题。同时还要看到,作弊行为的扩散离不开一些培训机构、考试辅导班的推波助澜。涉案人员被处理后,如果该机构未被“一锅端”,如何保证它不再“东山再起”,重走犯罪老路?这个问题,教育部门和司法机关应重点关注。
杜绝考试作弊,需要弘扬考生诚信参考的基本品质、强化考试全程的监管和加大司法打击力度;但从长远看,更要依靠考试机制的科学变革。作弊利益链之所以长打不断,根本原因是考试承载着过多的价值,成为很多人违法的原动力。现在,“一考定终身”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很多考试关乎考生的学业、职业前景,与学位和仕途紧密挂钩,因此助推一些人铤而走险。倘若连“作弊入刑”的重罚都挡不住泄题、作弊的脚步,那只能说明,这已经不仅是一场考试的问题,考试机制、教育评价机制同样需要重新衡量、完善。
一次泄题事件,能对考试机制造成极大损害。而发生一起、打击一起,并不能彻底将其斩草除根。因此,教育部门应将重点放在堵疏结合上,加快完善考试机制改革,努力让考试价值回归理性,让作弊行为逐步丧失利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