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抱团养老:理念值得借鉴,推行还需斟酌

来源:红网 作者:李肖潇 编辑:王俞 2017-12-20 00:02:2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家住杭州余杭瓶窑的王阿姨老两口住着200多平方的三层农家小别墅,子女们工作比较忙,平时感觉有点冷清,于是萌发“抱团养老”的念头。目前,王阿姨的别墅里一共住着7户人家(包括王阿姨夫妇),大家互助互爱,生活和谐。这可能是中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案例。(12月19日澎湃新闻)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占总人口的16.7%。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在庞大的老年人口面前,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养老,成了当今社会绕不开的话题。

  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家庭养老,让老人置身于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有利于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然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子女往往远离父母,忙于工作事业,忙于照顾自己的小家庭,这使得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面临冲击,空巢老人问题普遍存在。由此,社区养老应运而生——老人住在自己家中,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但社区养老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整体规划,且在具体推行和实施方面仍有较大难度,因此要使其发挥真正成效,仍有一段路要走。机构养老则主要适用于生活起居需要照顾的老人。但近年来曝出的某些养老院虐待伤害老人的新闻着实令人心痛。

  国内“抱团养老”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养老新思路。“抱团养老”实质上是一种老人互助行为。几户老人同住一个小区、同一栋或同一层楼,地理位置相互靠近,便于老人相互接触、相互帮助和相互照顾。经常与同龄好友聊聊天、打打麻将、一起吃饭,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子女不在身边给老人带来的孤独感和空虚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同时,这种“抱团养老”是不同家庭聚在一起的群居生活,也需要强调“约法三章”。王阿姨和她的朋友们就在入住前签署了协议,强调隐私和包容,不要讲人闲话,这给予老人各自的私密空间,保持个体独立。

  王阿姨发起的“抱团养老”已试行五个月,老人们表示“过得很开心”。但事物绝非十全十美的,这种完全依靠老人互助的养老模式如果要推广开来,还需面对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优越的住宅条件是“抱团养老”的基础。王阿姨老两口拥有一套200多平方的三层农家小别墅,硬件设施完善,每户房间都带有卫生间,使几家老人过着保有个人隐私的集体生活。院子里有鱼塘、有菜地、有果树、有鸡鸭,给老人提供了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像这样将几家老人聚集到同一区域,过上舒适的群居生活,需要财力物质支持,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抱团养老”能否存续的关键。几家老人共同生活,实际上是组成了一个“小社会”。处于社会中,就免不了要与人交流互动。王阿姨夫妇最初面试了20多对夫妻,从中挑选了几对夫妇一起抱团生活。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相近,会使彼此之间的共同生活更加和谐融洽。但一家人之间尚会产生矛盾,来自不同家庭的人更有发生摩擦的可能。在“抱团养老”的过程中,就有老人中途退出。同时,集体生活能够进行下去,也需要有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的人。

  这种“抱团养老”,完全由老人自发组织起来,远离中青年的照料范围。在当前住户中,年龄最小的51岁,最大的77岁,大家均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有小病小痛还能相互帮助,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是否能够及时反应?如果有人遭遇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死亡,是不是会给这个由老人构成的“小社会”造成巨大压力?“老人照看老人”,实际上也存在不少隐患。

  “抱团养老”的理念值得借鉴,但其可行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国家应继续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加大对社会办养老院的扶持、对民办养老院的监管,努力建设社区养老,给老人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与此同时,将“抱团养老”的互助理念积极融入社会养老中,才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既安心放心,又贴心暖心。

  文/李肖潇(重庆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