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8月27日电(汪晓青 王小龙)秋雨淅淅沥沥的下着,车窗外阴沉的天气和一望无际的戈壁共同构成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戈壁美景。8月26日,“一江清水向东流·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采访团一行,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探访这里的民族文化。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海西州文化活动中心,是该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它宛如一条飘浮在海西州上空的哈达,向来来往往的人们展示着海西州繁荣的民族文化与生态建设的发展成果。
据了解,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采用了城市低碳环保发展理念,活动中心局部采用太阳能光伏层面,年发电量24.9万千瓦时。是一座集发展民族文化和环保建设的综合性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馆。
近年来,海西州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海西州博物馆、海西州非遗保护中心、海西州体育中心、海西州室内网球馆、海西州图书馆……随着一批批高质量、高水准的精品工程完工和投入使用,海西州百姓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也随之节节升高。
即使是在周末,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也是排满了文化活动,馆内马头琴培训室里,十几位学习者正在聚精会神地拉马头琴;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西蒙古族民歌培训班上,传承人身着民族服,唱起独具蒙古族风情的民歌,悠扬的曲调响彻宽敞的教室。
近年来,海西州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海西州委、州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全州各族群众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让各族群众能更好的共享文化体育发展成果,海西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海西州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坚持全年无闭馆日,各场馆免费服务时间每周超过42个小时。全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柴达木文化品牌,繁荣发展海西文化艺术事业,全州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