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解辛平:长征,向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进发

来源:东方网 作者:解辛平 编辑:高芹 2016-10-19 15:44:10
时刻新闻
—分享—

  长征,向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进发

  ■解辛平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光辉胜利,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

  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远征,使在漫漫长夜中艰难求索的中国革命迎来曙光,成为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

  80年来,红军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们的伟大精神永放光芒;

  80年来,长征的步伐从未停息,精神的伟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回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习主席指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一)

  从诞生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不懈奋斗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共产党人历经百折千回,不惜流血牺牲,不畏艰难跋涉。长征,就是共产党人在逆境中奋起、战胜艰难险阻、勇敢夺取胜利的伟大壮举。

  这是一场向死而生的进军。头上是敌人的飞机盘旋,脚下是草鞋踏出的泥泞,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排除千难万险,打败一切敌人,书写了一次撼人心魄的革命传奇。

  从更大的历史纵深看,中国革命在长征这个节点上形成了“V”字形转折。经过长征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危机走出生机,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

  毛泽东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没有长征的胜利,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就不可能形成。通过长征,党和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并把这次征途变为奔赴抗日前线的伟大进军,进入抗日的前进阵地。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广泛开展抗日宣传,使长征成为“播种机”,为全民族团结抗战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长征的磨难和考验,不仅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能力,而且造就了一支无坚不摧的工农武装力量。正是到达陕北的数万红军将士,成为了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火种。

  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解放。长征的胜利,为在当时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建立红色政权打下坚实基础。13年后,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80年后的今天,成为影响世界和人类进步发展的举足轻重力量。

[NextPage]

  (二)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经历了旷世罕见的艰辛和曲折。自长征胜利以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共产党和红军在“流徙千里,四面受制”的情况下,能够胜利完成战略大转移?

  毛泽东对此做出了回答:“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了救国救民的理想而百折不挠;才能把握历史潮流和人心所向,找到克服困难的正确道路;才能发挥坚强领导集体和战斗堡垒作用,凝聚起完成伟大事业的强大力量;才能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长征由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伟大的长征,对中国革命、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成熟的坚强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长征从被动到主动、从遭遇空前挫折到开辟胜利道路,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正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正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指挥下,红军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我们党从此也日益成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

  伟大实践造就伟大的领导集体和杰出领袖,进而领导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伟大实践,这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历史,就是由一段一段的征途连接而成。

  今天,我们正迈进在新长征的征途上。当代世界,如何准确判断时代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如何科学运筹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如何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等,更加需要坚强的领导、科学的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理论勇气和高超政治智慧,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我们的新征程正展现出光明方向、美好前景。

  旗帜立起来了,我们就知所趋赴。

  “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这是长征路上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今天“跟党走”,就是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确保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胜利前进。

[NextPage]

  (三)

  长征,是中国革命事业遭遇的一次空前挫折,但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提供了现实契机。

  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在延续,红军继续遭受巨大挫折。

  残酷的现实,迫使党和红军深刻反思:面对国民党倾尽全力的剿杀,红军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

  危急关头,党和中央红军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等,正确地回答了红军的行动方向和战略战术等重大问题。特别是遵义会议,正确地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历史,是思维逻辑的实践源泉。

  我们党在长征途中,从失败的深刻教训和胜利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一条基本启示,就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按规律办事,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具体地、深入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理论指导,并具体化为路线、方针和策略。

  做好“结合”的文章,从此成为我们党探索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基本遵循。

  今天,我们为什么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因为我们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我们党发扬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精神的结晶,是与时俱进做好“结合”文章的实践成果。

  在探索正确道路、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中,走弯路、犯错误,都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主动修正错误,这同样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更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立足新的形势任务,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在新的征途上不断把理想变成现实,把事业推向前进。

[NextPage]

  (四)

  长征的胜利,可以说是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结出的果实。

  中国近代以来,从来没有哪支政治力量,像中国共产党人这样,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党和红军所具有的这种高尚境界、远大追求、鲜明品格,在长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方志敏,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被俘后严词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诱降,就义前在牢房墙壁上留下遗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陈树湘,红三十四师师长,抱着“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必死决心,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重伤被俘,他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

  吴焕先,担任过红二十五军军长、政委,出身富裕家庭,是骁勇善战的红军高级指挥员,牺牲时年仅28岁。他的妻子把乞讨来的粮食送给红军,自己饿死在回乡的路上。

  …………

  长征队伍中,无论是“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还是“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逃自死亡线上的铁路工”,他们始终抱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北上抗日”的信念,坚信自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奋斗,坚信自己值得为这样的事业而流血牺牲。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很重要的就是来源于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有人认为,理想信念是高不可及、虚无缥缈的。但是,纵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有没有理想信念,决定着其存在的价值,进而决定着其历史命运。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正是始终怀抱着远大目标和坚定信仰,才能“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才能无往而不胜。

  习主席指出:“今天,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不管是在艰难曲折之时,还是在胜利奋进之时,我们都要坚持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就是要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就是坚信正义事业必胜,并“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NextPage]

  (五)

  历史的时针是艰难与曲折、崎岖与坎坷的“合金”制成的,要拨动它,必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长征的苦难悲壮,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红军不仅时时面临着恶劣环境和饥寒交迫的严峻考验,更面临着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较量、党内团结与分裂的尖锐斗争等。

  有首歌唱道:“能吃的都吃了/草根树皮野菜/能煮的都煮了/马靴鞋帮皮带/最后一把青稞/已经是很久前的事情/最后一次饭香/好像隔世滋味。”这是红军长征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敌我斗争空前激烈。长征路上,红军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围追堵截,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战,而且是以极其简陋的武器装备对付以飞机大炮武装的优势敌军。红军牺牲的营以上干部400多名,师以上干部80多名,军以上干部8名,10多万将士血洒征途……

  最惨烈的湘江之战,整师整团的红军部队几乎都壮烈牺牲。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面对着人类生存极限的考验,面对着一支军队难以承受的巨大牺牲,面对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没有根据地作依托,没有后勤补给作保障,只有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才能创造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战争奇迹。

  红军最大的优势是坚强的领导、精神的力量。红军凭借那种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那种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在人类战争史上书写了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这正是共产党人为理想敢于拼搏勇于牺牲先进品格的集中体现,把中华民族不惧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们党的奋斗史都启示我们:辉煌,往往伴随苦难;苦难,也能孕育辉煌。

  习主席深刻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征途上,没有哪一条路是一马平川的。要取得伟大胜利,必须经过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红军在长征中展现的坚强意志品质、超凡血性胆气,已经成为人民军队的底色和基因,永远是我们克敌制胜的精神利剑。依靠这把利剑,纵是千难万险,我们也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NextPage]

  (六)

  “攻战之本,系乎民心”。

  毛泽东曾断言,如果国民党“也学红军的长途转移,那是一定会被消灭的”,“因为他们没有人民的援助”。

  “一棵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一家人;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这首流传在中央苏区的歌谣,就是军民一家人的生动写照。

  红军来自人民。在很多苏区,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到主力红军长征,江西兴国约23万人口中,就有8万多人参加了红军。

  红军为了人民。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鸡犬不宁”,红军所到之处却“鸡犬不惊”。

  长征胜利依靠的是人民。长征途中,人民群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筹款筹粮、掩护伤员、传送消息……强渡大渡河,十几名船工和红军勇士一样奋不顾身。涉险过草地,一位60多岁的藏族通司为红军探路,经过4天4夜,开辟出一条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

  红军长征曾经过近20个少数民族聚居、杂居区。国民党在这些地区留下的是民族隔阂和仇恨,红军经过后,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培育了深厚的民族情谊。不少人参加红军后,成为英勇善战的革命战士。

  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说:“红军之所以能突破重围,不仅在于有军事力量,而且在于深得民心。”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从“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红军长征,到“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抗日战场,再到“小推车推出胜利”的决战决胜,我党我军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胜利的天平向敌我哪一方倾斜,早已判定。

  80年过去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们必须经常自问:能不能始终像红军先辈那样“和民众打成一片”?能不能始终做到和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还是不是那样浓?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还具不具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主席发出的这句宣言,铿锵有力,意味深长,道出的是共产党人的心声。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党我军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根、制胜之道。

  今天我们行进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奋斗所指,聚力所向,就是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过去,我们依靠人民战争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探索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更好地发扬我党我军的这一最大政治优势。

[NextPage]

  (七)

  一位三过草地的红军女战士回忆长征这段历史,曾深有感触:“集体的利益,是红军一切行动的准绳。”

  一切为了大局,一切为了集体,一切为了革命胜利,保持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方面。

  长征之初,红二、红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发动了“湘西攻势”,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蒋介石随即组织了对这一根据地的大规模“围剿”。

  遵义会议后,红军虽采取灵活机动战术,但总难以甩掉敌人。毛泽东等决定让能跑善打、敢于独立作战的“老九”,即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执行诱敌任务,以少量兵力牵制大量敌人。红九军团接受命令后,伪装成红军主力,在大部队渡过乌江后,果断决定放弃渡江,留下与敌周旋,为红军主力摆脱敌人围追堵截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部队供给极度困窘。先期抵达的红二十五军知道后,立即将自己部队的绝大部分积蓄送给中央红军。

  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和红军指战员更显示出坚强党性和大局意识。张国焘要朱德发表宣言反对党中央,朱德严词拒绝。斗争的关键时刻,红四方面军领导徐向前毅然决然地说: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何叔衡,党的“一大”代表,曾迫切要求跟随红军主力一同转移,并准备了两双结实的草鞋。但当中央决定让他留下来继续斗争时,他坚决服从。后来,在长汀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刘伯坚,曾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等,中央安排他留在苏区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知道留下意味着什么,但马上带着官兵在于都河上架桥,为主力红军出征作准备。后在率部突围时被俘,英勇就义前所作的《带镣行》,充分展现了革命者“志气愈轩昂”的浩然正气。

  胜利,总会有牺牲。

  今天,推进强国强军伟大事业,面临的条件和环境已远非当年革命战争年代可比。但为了“大我”,舍弃“小我”,永远是伟大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特别是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关键期,更加需要我们每一名官兵、每一支部队都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纪律意识、团结意识。

  长征时期,“走”还是“留”,往往意味着生与死的抉择。今天,面对改革中的走与留、得与失、进与退的选择,我们有什么理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呢?!

[NextPage]

  (八)

  习主席鲜明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新长征,是对光荣历史和传统的赓续弘扬,是对时代和未来的庄严承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夺取新胜利、开启新篇章的宣言书。

  --新长征,标注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高度。

  80年前的长征,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8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新长征,必将彻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彻底实现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将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长征,内在包含着强军兴军的宏伟目标。

  红军长征胜利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始终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

  长期以来,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卓著贡献。

  中国梦包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既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力量保证。

  80年前的长征,使人民军队走出绝境,走向新生,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

  今天,实现强军目标,把我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我军就能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新的功勋,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

  --新长征,赋予我们这代人艰巨而光荣的历史责任。

  长征到新长征,是一代代人赓续的接力赛。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代人手中。我们决不能辜负了历史、辜负了时代。

  新的征途上,我们既有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积累的宝贵经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会遇到新的“雪山”“草地”,需要攻克各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我们要像红军先辈一样,始终保持那么一种崇高追求,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领导我们迈上了新长征的伟大征程。我们要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当好长征精神的传承者,当好新长征的实践者,“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