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平江大山里的抗战医院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徐亚平 易朗朗 谭诗宁 编辑:刘飞越 2015-08-15 09:34:28
时刻新闻
—分享—

  在湘鄂交界处的平江县上塔市镇黄桥村的大山里,有一座200年历史的清代建筑——黄泥湾大屋。在艰苦卓绝的湘北会战中,它被征用为抗战医院。8月14日,记者走进黄泥湾大屋抗战医院旧址,目睹墙壁上遗存的抗战标语,仿佛走进了当年金戈铁马、炮火纷飞的岁月。

  村支书叶文告诉记者,抗战医院规模较大,前后运营了4年,医护人员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伤员200多人。

  清嘉庆20年(公元1814年),黄桥村先人叶善林修建黄泥湾大屋,主体建筑面积3672平方米,共108间房。房屋雕梁画栋,四进四出,左右对称,错落有致。虽历风霜雨雪,大屋多处损坏、破败,但其辉煌尚在,特别是抗战贡献为黄泥湾大屋增添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1938年11月9日,日寇占领湖北通城,次日清晨即攻打湘鄂交界处的九岭,黄桥村成为湖南抗战的最前线。为救亡图存,早日赶走日寇,黄桥村民自发腾出大屋里的住房用作战地医院。

  记者走进黄泥湾大屋,正门墙壁上“保健军民”、“本此针砭药石,战胜倭寇病魔”的标语醒目可见。进门右边墙壁上写着“要再痛定思痛,不忘裹创杀敌”;

  左边墙壁上则是“患者应遵守院制,医生不乱耗药材”;第一个天井墙壁上“病中须整作形态,病愈要端肃仪容”清晰可辨。其落款都是:承德章院制。

  85岁的村民叶遂意当时8岁,和其他村民志愿参与了照顾伤员的工作。对当年的场景,老人记忆犹新:“大门的右侧就是重症手术室,进门的第一个堂屋,两边都是轻伤就诊处,另外还设有换药处、中药房、熬药房。当时医治的盘尼西林不够,我们就和军医去周围的田埂上挖鱼腥草,给伤病员做猪肉炖鱼腥草,当作消炎的药膳。将士们伤愈之后就上战场!”叶遂意对抗战官兵充满敬意,他告诉记者,1941年9月,8名美国飞虎队员坠机后受伤,在黄泥湾休养了两个多月,伤愈后立即重返芷江机场;村里小孩子夏天生疮,医师们还给予免费治疗。

  “300多位重伤的将士医治无效,死在大屋里;村民们将他们安葬在山中。”上塔市镇中学语文老师何瑶光指着远处的李家嘴、何家坡、何家湾抗日战士墓葬群痛心地说。从2012年3月开始,何瑶光走访上塔市镇6个抗战遗址和7位抗战老兵,用3年时间追忆烽火岁月,创作、出版了21万字的纪实小说《铁血九岭》。“身居和平的我们,不能忘记抗战历史。作为上塔市镇的老百姓,记录这一段历史和抗战老兵,是一种责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