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今年稳居博彩赔率榜首的村上春树再次陪跑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3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另一则有关诺奖的新闻是, 近日,安徽蚌埠一中学挂出告示庆祝该校“女婿”获诺贝尔奖。据了解,毕业于该校的吉娜系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的妻子。
村上春树,无须把诺奖的风景都看透
对于诺奖这个纸上皇冠,很难说村上春树是抱着无欲则刚的态度。这也让中国的骨灰粉丝们颇有“急死太监”之感,实在模仿不来《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渡边那种青春迷笛,也只好用脑残级的台词“诺奖,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村上春树吗?”来隔空叫板。好在“不幸的人”也总是有相似的。想想看,小李子苦心孤诣地在奥斯卡领跑四载,水果姐自娱自乐地在格莱美上领跑六年,结果大家都知道的……如果都让你把风景看透,人生赢家又岂不是处处都相逢?[详细]
咱和诺奖的缘分请“非诚勿扰”
这下真足以让我们感到,诺贝尔奖其实离我们很近。这种出自当前普遍价值观的荣誉感,把国人曾经对诺贝尔奖的追求和渴望,变成一个能干的媒婆都可以一手包办的事情。就如谁家觉得一直无法出人头地,羡慕邻居家的兴旺发达,但只要有一个好女儿,嫁入豪门,不就扬眉吐气了,当下不是流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么?那么,还有什么必要通过自身努力,对获取诺贝尔奖孜孜不倦?今后,无论诺贝尔奖花落谁家,就让自己的女儿花落这家,哪怕按照中国的传统,起码也得了半个诺贝尔奖——不是说女婿如半子么? [详细]
日本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在百来年一以贯之,而且能够经受得住各种无端的“打击”。在诺奖殿堂,日本不是被毫无理由的忽视,就是因为战争原因错过,甚至因评委主张“别让黄种人太早获奖”,1926年,本该是日本人的生理学和医学奖发给了欧洲人,而获奖的成果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不管是“种族歧视”,还是“阴差阳错”,日本人一直没有气馁。1965年获得物理诺奖的朝永振一郎经历过连续7次提名。而2002年的物理诺奖,则是由苦苦等候了15年的小柴俊昌所获得。
中国对于经济体量第一已触手可及,但比这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其中关键因素是科技水平。向来有“百年大计”和“坚持一百年不动摇”理念的中国人,要想圆梦中国“两个一百年”,怎能不铭记和借鉴日本的“百年孤独”?[详细]
诺奖着急,根子恰在“成果焦虑”
中国的大学和公立科研机构迟迟拿不出被公认的等同于诺奖分量的东西,有很多原因,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学界的浮躁气息,对于这一氛围的最精准描述,莫过于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之说了。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干什么?他们不是不务正业,不是在睡大觉,他们也在忙,也在忙着出成果,但他们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成果焦虑”上——
看看吧,哪家高校不是把论文数量和级别、经费、待遇捆绑搭售?哪个研究机构不是行政性管制损毁科研规律,对学术生长造成碾压?这些短视和功利的危害日渐明显。新华社昨天发表文章对日本的科研环境作了描述:东京大学迄今有7人获诺贝尔奖……这些成绩,与研究人员专心做学问而不是热衷当官,没有将学府办成“学衙”有很大关系……多所日本名牌大学建筑都很朴素甚至简陋。可以说,日本的大学重视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而能够出大师,与保持“学问第一”的氛围密不可分。[详细]
一个是领跑榜单却陪跑诺奖多年的日本作家,一个是获奖后突然“驰名中国”的美国科学家,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去的两个人,却在这场诺奖的狂热中一起火了一把。没得奖的被调侃,得了奖的被攀附,仿佛不论输赢,只要国人有插上嘴的机会,这些个诺奖圈里的匆匆过客,都逃脱不了被消费的命运。对待诺奖,我们这些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