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郑州市一辆919路公交车行驶至中原路秦岭路路口时,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车上乘客称,老人之前曾因让座问题与一名小伙子发生争执,并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老人家属接受急救人员询问时称,老人患有心脏病。而此前全国各地也发生了多起因让座而引发冲突的事件,一时间关于“让座暴力”的讨论迅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让座问题”背后的美德窘境
让座一词的关键是“让”这个语素,而与让所关联的礼让则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固有的印象中,让座是在平和的氛围中,让座者与被让座者的一次文明传递。然而,如今,让座却常与冲突、争抢、动手等联系在一起,且频频见于报章。一种源于传统的文明礼让行为,到如今却时常伴随着轻者破口大骂,重者拳脚相向的一幕幕冲突。显然,在文明与美德的传承中,我们遗失与误解了许多东西。
要倡导让座,但绝不倡导强制让座。与社会而言,公交车上的让座冲突,只是美德窘境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场所,这样的因礼让缺失而起的冲突也在时常上演着。其实在生活中,个体的每一个礼让行动,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生活细节中,成为礼让等美德的实践者,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美德默契,使得美德成为自觉。此外,杜绝潜规则,形成社会的良性规则,则能对美德形成支撑作用。[详细]
女孩让座挨揍,谁在流“鼻血”?
本来,人们在公共关系中,已经习惯于自私、冷漠和缺德,也可以相安无事。现在,试图用尊老等口号提高社会文明意识,实际上已经是把一种起码的道德标准,当做高尚的品德来彰显了,但虚弱的道德体系似乎受不起哪怕一丁点的“滋补”。或许,在公交车上老男人坐在大姑娘腿上,女孩让座挨揍还属于极端“亢奋”的表现,但在更多的细微之处,类似于吃了“补药”的反常行径,还是不少见的。比如,有人在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有些老人会因不是靠窗的座位不要,就是死盯着那些“好位子”志在必得,而且人家让座了也不会谢一声,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这就是虚脱的道德底线经不起“滋补”的表现。
这其实不难理解,当社会公德变得“紧俏”时,起码的道德风尚就显得奢侈。就如人们得到了一件紧俏商品,必然将其的价值利用到极致。其中,一种很让人很瞧不起的思想意识就是,当权利受到侵害时,苦于投诉无门而只能忍气吞声,而当权利稍被尊重时,却变本加厉。如果说“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是古人的做派,那么,在公交车上女孩给老人让座,因稍有抱怨而挨揍,则说明虚脱的道德底线已经受不起“滋补”。所以,我似乎看见,施暴者因喝了一丁点淡的不能再淡的“参汤”,竟然就“鼻血”横流了。[详细]
虽然我们倡导尊老爱幼,为老弱妇孺让座,并把它当做一种社会文明而加以宣传,但这毕竟只是一种道德,动手打人却是违法甚至犯罪。法律应该为道德兜底,触犯法律却必须付出代价。所以你可以在心里谴责未让座者,注意,真正的法治社会只能在心里谴责,因为你任何的道德讨伐都可能是对对方人格的侮辱,而毫无疑问,侮辱别人是需承担法律责任的。说到底,道德是一种自律,法律却是他律。你可以用法律来攻击别人,却不能用道德来要求对方。
公交是给老弱妇孺让座是一种社会的温情,值得提倡。不过在我看来,更好的提法是“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只有这样,才能让让座者心甘情愿,让接受者也可以心安理得。毕竟维护这样一个道德场,单靠让座者的道德上的高风亮节是很脆弱的,它需要给受双方小心呵护。[详细]
别用道德大棒绑架“不让座”的年轻人
道德的基础是自律,用武力胁迫他人变得“道德”本身就是对道德的亵渎,是以道德之名义耍流氓。老人因为年轻人没有让座而大打出手,自以为是“为正义而战”,为了拯救青年的“道德”,但事实却是滥用了道德,伤害了道德原意。
“让座还是不让座”,这是个个人问题。我们大可倡导和呼吁社会形成更好的风气,让大家能够心甘情愿地主动为特殊人群让座。但是“不让座”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权利,我们还应理解和宽容。因为强迫每个人都成为“道德楷模”的社会是以道德大棒行野蛮之实,个人不自由,则美德无意义。[详细]
让座是美德,而不是义务,让与不让是个人的权利,可以在道德层面予以褒扬或谴责,但绝不允许动用暴力手段强迫他人让座,屡屡上演的让座暴力,俨然已经让传统的让座美德变了味。真不知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