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称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倒灌,党内称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甚至异化。近日广东省纪委发出通知,指出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受不良风气影响,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有的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们”“兄弟”,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
官场另一个常见的庸俗称呼“老大”,这更带有江湖气。“老大”是团伙的头目,不仅拥有与合法、正常组织领导人同样的领导权力,而且还因为团伙性质和江湖规则,必然成为喽啰人身依附的对象,可以随便操控喽啰的生与死。某些领导干部被这样称呼后感觉心安理得,说白了还是因为他们对权力的理解以及掌控、运用方式,还停留在几十甚至至少百多年前的时代,把自己定位在了一个团伙头目的角色上。
说到底,“老板”、“老大”称呼在官场的流行,最根本的还是源于权力监督制约体系的不完善,从而让某些领导干部的权力掌控和行使实践,对应到“老板”和“老大”的状态。广东省纪委率先明确禁止这些庸俗称谓,开了一个好头,国内其他地方应当对照本地区干部监督管理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出台解决方案。但要最终让庸俗称呼在官场绝迹,还是得从权力监督制约体系的健全完善上入手,让领导干部找不到“老板”或“老大”的状态。[详细]
不准称兄道弟能否净化官场“江湖生态”?
实际上,“改口”并不难,难就难在改变形成某个称呼的既成关系。因为,官场不同于民间,官员在公共事务中的隶属或同级关系,再怎么亲密也是在“因公”范围内,即使如某局、某厅、某科等称呼,虽然有媚权之嫌,但也无可厚非。而当出现称领导为“老板”“老大”,称下属为“哥们”“兄弟”的官场称呼,必然会在具体行政事务中,丧失组织原则。如果没有某种化公为私的权力出轨,“老板”“老大”和“哥们”“兄弟”的称呼,在严肃的官场也会显得很突兀。
当然,不能以此否定广东省纪委“通知”的意义。因为,形成这种官场不良风气,并非一日之寒,从称谓上禁止,至少可以让这种官场不正当关系受到环境上的制约,也是制度给出了“不接纳”的脸色。在这样的原则之下,更重要的是一系列预防和监督措施。只有当权力回归公共属性,回归党的民主传统,才能健全官场生态。否则,即使装作形同陌路,但在酒酣耳热、窃窃私语时,照样是一派称兄道弟的江湖习气。[详细]
禁止庸俗称呼操作起来很难,至少面临两大难题:第一,谁来监督?第二,怎么处罚?
靠纪委监督吗?显然不现实,这么多干部,这么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纪委显然监督不过来;靠媒体监督吗?媒体监督常常跑在监管部门的前面,但媒体没有评判权、没有处罚权,媒体监督更不能见缝插针、包打天下;靠被监督者自身吗?如果自身已经有了这个觉悟,已经达到这个境界,还用得着纪委大张旗鼓地发布通知吗?靠谁呢,靠谁似乎都不靠谱。
怎么处罚?称呼一句“老板”“老大”“哥们”“兄弟”就给处罚,无论用道德、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显然都不合适,也于法无据。但是,如果称呼了不给任何处罚,那么纪委的通知岂不成了纸老虎和稻草人,能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是,处罚难,不处罚更难。[详细]
从官场的“圈子文化”,我们又很容易觉察到官场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一些地方,官场的上下级关系,不是正当的行政上下级关系,不是为公共服务的分工不同,而是因为你是领导“圈子”的人,所以,领导提拔了你,而你就必须对领导感恩戴德,对其百依百顺。所以,领导就是你的“老大”、“老板”。
所以,广东省纪委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这当然很有必要。这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同时加强组织纪律,对惯用庸俗称呼的官员警告处分。但这还只是治标之策,因为如果不治理官场“圈子文化”与领导与下属的人身依附关系,党员嘴上不说,心里照样叫领导为“老大”。因此,关键还在于,通过公开、透明的民主选拔机制,选拔那些有德、有才之人到领导岗位之上,用人过程全程接受民众监督,通过阳光机制打破“圈子文化”,自然而然,“老大”的称呼就不会再在官场流行。[详细]
广东省纪委发出了通知,相信做到“令行禁止”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毕竟谁都会珍惜自己的位子与帽子。只是多年来的官场圈子文化以及或明或潜规则的浸淫,已经让我们的官员中毒太深,“老大”、“老板”等庸俗称呼容易改口,但“小弟”、“手下”的心态怕还是很难短时间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