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记者培养机制不能深陷于传统的泥潭中

来源:红网 作者:王雪丽 编辑:田德政 2018-11-08 21:58:3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这是一个光鲜又艰苦的职业,挥剑豪情,执笔天涯,社会的百态在记者的纸笔下跳跃,字字透着时代的力量。而就是这样一份“至高无上”的职业,吸引着百万学子前仆后继,面对如此庞大的新闻学子群体,培养记者的机制又是否应该迈出一大步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媒介介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传播媒介以从传统的报纸、电视转向了如今的全媒体时代。若欲善国家舆论引导之事,必先利其人民喉舌之器。记者的培养机制不单停留于传统新闻采写编评的泥潭中止步不前,更应该看到培养机制顺应时事发生变化。而大学作为记者人才培养的输出口,应大力改革新闻专业教育,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

  现如今的大学一旦开设新闻学,其课程均是大同小异,从《新闻学概论》到《传播学教程》等,部分老旧的知识依旧被一届届学生们反复学习,早已赶不上时代的洪流,且授以过于理论化的知识,已无法成为新闻学子引以为傲的知识堡垒,反而有伤其建构更加多元化,灵活性的知识结构。 而真正的记者们是用笔尖将阳光引进黑暗的角落,用镜头记录感人的瞬间,用报道反映百姓的疾苦欢乐,他们的正义与无畏依靠着多元知识、充分的经验,并以此来宣扬人间的善恶美丑。

  首先,“新闻无学”论反映了新闻本身就是一个杂家,而现如今的大学偏重于专业理论的学习,忽视外延知识培养。同属于文学学位的新闻学,与文学专业相比,缺乏文学素养,与哲学专业相比,思想不够透彻深刻,与外语专业相比,新闻学又似乎缺少了某种沟通的能力,这样相比较下来,只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新闻学并没有任何优势。只凭借新闻素养想在广阔的新闻天地中单枪匹马拼搏,怀着新闻理想情结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来面对时代变革,略显局限和幼稚。

  再者,许多高校在培养机制上,重理论轻实践,其对于非名校的新闻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很难有接触到实践的机会,而新闻学本应是一个极其注重实践的学科,不实践空谈理论的新闻学来不过纸上谈兵,无实操性可言。且对于“新手”记者们来说,掌握“采写编评”大可在日后的几个月内“照葫芦画瓢”学会,而大学期间却将最大的力气花在了次要的问题上,轻视了实践对培养一个专业记者的影响,有着“舍本求末”之嫌。而如今国内开设新闻学的高校多而不专,专业的培养既包含新闻学层面上的知识,又不妨在广告学知识上打着擦边球,捡芝麻丢西瓜的贪婪授课法只能培养出更多的“杂学家们”。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面对媒体行业的大震荡,新闻专业教育必须革故鼎新。国内高校在审视开设新闻学课程合理性之外,还需和与媒体相关的机构、企业进行商议沟通,为本校学子争取更多的实践平台,在本科培养人才方面上,大可借用研究生培养机制,分出重理论和重实践两个不同方面的培养模式,避免了所有新闻学生在一条泛理论化的独木桥上挤破头,科学合理的细分方法,才能避免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专业记者。

  著名的新闻人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瞭望者”既是记者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期待,来自时代的使命感,驱使着记者迈出每一步坚定而稳重的步伐。记者节,以职业为节,披着“人民的喉舌”的荣光,满怀热忱,共同记录社会的发展,见证时代的日新月异,谱写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时代壮歌。

  文/王雪丽(山西财经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