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扎根乡村,书写新时代“三农”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宋梅 蔡俊 单仕平 编辑:张俊 2018-07-10 15:02:16
时刻新闻
—分享—

03173303bh9o.jpg

刘乾坤在为北胜村致富做规划方案。.jpg

刘乾坤在为北胜村致富做规划方案。

  红网时刻记者 单仕平 通讯员 宋梅 蔡俊 益阳报道

  今年48岁的刘乾坤是益阳市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北胜村的村党总支书记,这个年富力强、土生土长的湖区农民书记,也是改革开放后与湖区农村共成长的代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湖区农村百变的生活。

  1988年,在改革开放的潮打浪拍中,农场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18岁的刘乾坤成为了生产队里唯一的拖拉机学徒,跟着师傅学开拖拉机、维修农机具。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刘乾坤,1990年,在开拖拉机之余,自己承包了30亩多田土面积,率先打破农场多年来的传统粮棉油蔗的种植模式,在承包田田内大面积种植市场需求大、价格优的西瓜等经济作物,他因此成为了该村第一吃螃蟹的人,当年刘家添置了全村第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和天仙牌电风扇。

  1998年,中国开始刮起第一波“北上广深热”风,不少农村年轻人放弃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搭上了北上南下的务工第一班车。28岁的刘乾坤却背道而驰,选择留在生他养他的农村,并做了一个让家人都反对的决定——到村组担任电排管理人员,负责全村农田灌溉,这样的苦差事,对他来说,却是乐在其中。农田灌溉精准与否,决定了一个村庄一年的收成,电排管理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掌握好农田灌溉技术,刘乾坤每天都穿梭在田间。时代变迁,涌现的弄潮人皆是主动努力付出的有心人。2001年,大通湖区开始实行水稻机械化耕种,需要一批有机械化操作经验的工人,拥有拖拉机技能的刘乾坤成功被聘用,并开始熟悉东方红拖拉机、丰收牌收割机…… 等一系列相关水稻机械化耕种器具。2004年,水稻机械化耕种在大通湖区全面推开,由于技术过硬,擅长学习,刘乾坤成为十里八乡的农业机械行家。2005年,刘家成为了全村第一批同时拥有彩电、电话、冰箱、空调的人家。

  2008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赋予了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经营权。38岁的刘乾坤由于表现突出,被村民推荐为北胜村村支书。上任的第一天,刘乾坤并没有直接去办公室,而是来到满是泥泞的村道,来回穿梭在田野,不停地叩问自己——如何才能改变“全镇最落后村”的现状,将自己的致富路铺至全村......“要想富,先修路”,当时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不论是农作物运输还是村民出行,都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2008年,8月,刘乾坤经多方筹措凑齐了5万元,修建了该村第一条水泥路。同时,带领村委成员多方奔走,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2008年11月,台商陶世礼来到大通湖,物色现代生态农庄建设选址,当时,大通湖区共推荐了四个村支书向陶老板进行现场介绍,其中就包括北胜村村支书刘乾坤。面对机会,刘乾坤从不会让其溜走,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同时结合台商的需求与本村实际,他和村支两委成员一起撰写了一本近十页的方案。现场介绍会上,陶老板的现代农庄选址定在了北胜村。

  2009年3月7日,刘乾坤代表北胜村在广州虎门与台商 陶总签订了 总投入超过2亿的合同,该村也成为了大通湖区首批引资超亿的村。有了企业,有了资金,村域经济随即被盘活,2700亩土地流转,农民在获得企业高流转费的同时,还能成为企业员工,生活水平步步攀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刘乾坤的带领下,2015年,北胜村从2008年人均收入每年不到3000元一跃跨至每年17000元,增长了近6倍。北胜村被评为了“湖南省美丽示范村”。

  2018年,国家农业部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长导向转向体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8岁的刘乾坤,面对新时代“三农”的“新问卷”,他充满信心,目前村域内8200亩土地,流转率达到了85%,最高的流转费用达到了700元/亩,在流转土地企业选择上,刘乾坤严格按照“新问卷”提问作答:千亩优质稻基地、生态稻虾种养、百亩观赏药物种植基地,对于新时代这堂考试,他比谁都要认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