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教授殴打清洁工,高校用人制度该反思

来源:红网 作者:强德平 编辑:夏熊飞 2017-10-09 00:03:2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清洁工被人痛打,打人者是大学教授。综合现场视频和相关报道来看,打人起因简单明了,清洁工在清运垃圾时不小心挡了去路。过程手法粗暴,拳脚相加恶语相向殴打得酣畅淋漓;事后解释荒唐,自称农村出身海归后不了解中国国情;最终处理尚不能盖棺定论,身背千万科研项目的他,虽被暂停离职但已经得到被打者谅解。

  如果这只是一起简单的故意伤害事件,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相关规定完全可以明确解决。但两人身上都有独特的标签属性——打人者是大学教授,被打者是普通清洁工,这种身份属性让这起事件广受关注,自然也是公众为被打者抱不平的原因所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微评怒问,校园垃圾可以由环卫工清理,人性中的垃圾该由谁清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让这一问振聋发聩。

  无论是大众反应,还是官方媒体的态度,都能看出人们对弱者经受苦难的同情、对施暴者丑恶行为的痛恨,这是社会的良善所在。但问题是,这样的群体关注和媒体追问将很快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打人者的一纸歉书和被打者的口头谅解。在这个新闻热点“后浪推前浪”的时代,新的热点必将转移公众的视线,加之目前一些高校的选人用人制度,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该教授还是很可能在“认真反思悔改”后,回到校园“传道授业解惑”。除此之外,人性中的垃圾不除净,阶层盲区就存在,下一个被打的“清洁工”可能也正在路上。

  弱者的尊严需要社会强有力的保障来支撑。消除社会中一部分人的身份优越感固然很难,但对于已经显露无遗的丑恶,让其担负等价的后果却十分必要。当然,有人说该教授的行为破坏了高校教师队伍形象,我觉得倒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回想身边的大学教师,相信每个人的学习历程中都能列举很多的良师,明眼人都能看到,打人的教授其实是和合格的教师队伍格格不入的。“另类“自然不能代表整个高校教师的形象,也可以说,这样的“另类”就本不该为人师表。

  人性的良善,虽然无形,但任何人都不能缺少。在高校中,履行教育职责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在讲台上言传身教,另一方面也要在科研项目上苦心钻研,但无论“台前”授课,还是“幕后”研究,都无法割裂教授的个体素养与社会的师德期许之间的联系。从打人者“我挣多少钱,你挣多少钱,你挡着我挣钱”的“自豪语气”中就足以感觉到一种恃强凌弱,金钱至上的浓重气息,“打人”违背真正的师德精神,“挣钱”也背离了科研初衷。

  但道德总是一个隐形的东西,选人用人制度再健全,也只能遴选能力高低者,而不能判断德行好坏者。反思完善高校的选人用人标准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相配套的淘汰机制,不合格的成员将很难被及时甄别、替换。国家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中,就为师德问题画出红线,但禁令大多都是原则性的,缺乏具体标准和规范执行力。由于没有严格的参照标准和淘汰红线,以往类似事件最终轻飘飘私了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让无德者不立,让悲观者前行,就应该列出一份师德的负面清单,越详细越好,越全面越好,不仅包括教师校内的错误行为,也包括教师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失范行为。规范越具体,人为干预的程度也就越小,比如哪些行为是可以原谅的,哪些行为是应该被永远剔除教师队伍的,都有一个对照。当然,建立完备的淘汰机制不是对教师队伍的不信任,所谓优胜劣汰,这既是对部分不合格教师的一种震慑,也是对合格教师权益的一种保护,更对教师整体名誉的一种维护。

  文/强德平(陕西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