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微信公众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而由其产生的“10万+”爆款文章更是影响着人们的关注热点和阅读兴趣。它们风格多样,涉及领域广泛,不管是社会情绪的展露还是个人意见的表达,都精准地挠到了社会每个人的痒处,让每个参与互动的社会成员都能在精神上狠狠地体验精神的快感狂欢。
实际上“10万+”的爆款文章只是碎片化阅读的新形式,不管是咪蒙还是六神磊磊读金庸,都是将客观事件最有争议性的情节无限扩大,放到社会公众的敏感区,最后等待套路后的新一轮狂欢。严格意义上的爆款文章,并不追求所述内容的精确或者客观,甚至会有意避开严谨的专业知识,在生产爆款文章过程中,情绪化的感官体验却被抽离出来,成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最重要内容。在这种文化导向中,碎片化的情感体验得到放大,不管最后结果是撕咬还是和解,情节的冲突和戏剧性的闹剧永远都是“10万+”所极力宣扬的,尽力为看客制造兴奋感的源泉。本应完整客观的阅读中,却因“10万+”们利用大众对带有感官刺激文本的热衷,最终将碎片化的情感体验被捧为了阅读互动中最大的趣味。
相应的,如果说“快感”体验是“10万+”文化碎片化的起点,那么“媚俗”文化则是“10万+”消费倾向的最后归宿。在“10万+”的生产过程中,大众的情感导向是其生产的风向标,不可否认,“10万+”们借助大众之手将自己打造成知名度较高的传媒平台,但是随名气而来的不仅是资本的介入,还有过度消费的媚俗化倾向。虽说“软文”推广式的广告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被资本绑架,在保证庞大关注量,满足大众心理需求的同时,还要帮广告商鼓唇弄舌,它们主动媚俗似乎在所难免。文化发展的运作固然离不开消费,但是过分消费永远是文化所承受不起之痛,把文化当做消费的附庸最终会将文化推向媚俗的泥潭。
阅读确实需要“快感”,但“快感”阅读最后终将成无感阅读;文化需要消费,但媚俗文化终将是短命文化。致力文本阅读而非文本消费,取下饮鸩止渴的毒药,是当下网文喧嚣大环境下亟需发力的方向。
文/杨利明(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