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武深树 李书庚
生猪人均出栏量居全国首位,猪肉、牛肉出口量排全国第一,家禽、牛羊出栏量居全国前列……养殖大省湖南,担当起保障肉品供给的重任,也不可避免地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一手抓保供给、促增收,一手抓保环境、护生态,走出了一条符合湖南省情的畜牧业绿色发展之路。
以地定养、禁养区退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出,以治污倒逼畜牧业转型升级,三湘大地唱响一曲曲绿色牧歌。
水网治污,湘水洞庭扬清波
夏至时节,小荷露角,杨梅吐艳。衡阳市郊的东阳渡,江畔农庄好休闲。
4年前,湘江岸边的东阳渡分布着几十家猪场,粪污直排江中,气味令人掩鼻。
今昔对比,东阳渡的“重生”,正是养猪大市衡阳巨变的缩影。在湘江保护与治理行动中,全市清退湘江两岸规模养殖场931家,减少生猪养殖量25万头,还“母亲河”一江清水。
粮猪安天下,湖南重养猪。沿湘江两岸、洞庭湖区,曾经大小猪场密布,粗放的饲养方式,欠缺的环保意识,一度让近岸水体发黑变臭。
一边是农民养殖增收,一边是生态环境保护,看似两难的选择,省领导一语定调:“养猪、养牛、养鸡,怎么养都可以,但是都不能污染环境。”
山清水秀空气好,百姓生活才幸福。省委书记杜家毫几次部署养殖业污染治理,提出把“绿色生态”作为衡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要求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践行绿色发展,湖南奏响“三部曲”,大力治理水网地区畜禽养殖环境。
2014年,省政府启动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的“一号重点工程”。湘江流经的省内6市,在干流两岸一公里以内的禁养区实施退养。至2015年全面完成任务,共退出或搬迁规模畜禽养殖场2273家,拆迁栏舍面积86万平方米,退养网箱4558口。
2016年,省政府铺开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包括“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河湖围网养殖专项清理”两大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继湘江流域、洞庭湖区整治之后,省政府今年又决定,对10座大型水库周边养殖环境实行综合整治。饮用水源水库拆除所有网箱围栏,水库主干流两岸500米以内划为禁养区,所有存在环境污染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退出。
从湘江到洞庭湖,再到大型水库的周边,有污染的养殖场再难扎根。
如今,湘江水质明显好转,洞庭湖大湖美景更迷人。水网治污重现碧水清波,越来越多的水岸人家享受“诗意栖居”。
绿色转型,现代猪场似花园
在湖南,养殖业占农业的“半壁江山”,而生猪又是养殖业的“擎天柱”。
随着水网地区“退养”,环保不达标的规模猪场纷纷关停,湖南生猪产业何去何从?
去年上半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拿出了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长远大计。副省长杨光荣称,畜牧业转型升级,并非简单做减法,而要有减有加、有退有进。
在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地区,养猪场该减的坚决减。而许多山丘区种植面广,对猪粪消纳能力强,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猪场。
按照土地承载力,全省已有116个县(市区)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省里在“转”“建”“引”上下功夫,引导畜禽养殖由都市区、禁养区向承载力强的湘西、湘南山区转移。
“转”——在退养户搬迁转移中,升级一批规模猪场。
衡阳市郊的退养户王益民,在政府帮助下,转移至衡南县养殖小区重起炉灶,新猪场年出栏3000头生猪,配套排污设施,分享小区的竹园、茶园、果园,实现粪污“零排放”。他说:“环境变好,不仅人舒服,猪也长得快。”
“建”——支持本土养猪业龙头,带动农户新建猪场。
佳和农牧公司推广“公司+协会+生态农庄”模式,在湘南等地带动1万个猪场,猪舍统一安装特殊“空调”,负压通风水帘降温;猪粪尿自动化处理,干湿分离发酵,沼液滴灌苗木、果蔬、饲草。一个个猪场掩映在绿树丛中,空气清新似花园。
“引”——引进顶级养殖企业,落户一批现代猪场。
目前,温氏、正大、中粮、正邦等养猪业巨头纷纷进驻湘西湘南。温氏集团扎根永州之野,投入50亿元,在9个县(区)布局300多个现代化“养猪车间”,到2019年产能将达到600万头以上。
结合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全省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国家级示范场211家、省级示范场619家,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树起样板。
一“退”一“进”,湖南畜禽养殖稳步实现“布局调优、生产稳定、生态转好”的目标,加快迈向现代化。
变废为宝,循环经济添活力
所谓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对于养殖废弃物而言,这句话同样适用。
在转型升级进程中,养殖废弃物如何加以利用变废为宝?湖南主攻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三大养殖粪污利用方向,集成堆肥还田、有机肥加工、水肥一体化、栽培基质利用等10种模式,敲开新的财富之门。
在大型养殖场,有机肥加工厂、沼气工程已成为标配。湖南鑫广安路口原种猪场占地380亩,建有大型沼气工程,年产沼气量22万立方米,集中供气给周边500户农民。配套建起年产4万吨有机肥的加工厂,除消纳自身种猪场的粪污外,还常年收集附近养猪场的猪粪,加工的有机肥每吨售价800元以上。
越来越多的规模养殖场,对接果园、菜园、茶园,推进有机肥入园、水肥一体化等模式,让畜禽粪便就地就近还田,实现种养平衡。
岳阳县新墙优质葡萄合作社实施水肥一体化利用,每年消化沼液肥1万余吨,为土地补充“营养餐”,既节省了成本,又提升了葡萄品质。
一家一户养几十头猪,粪污处理难。对此,省里采取PPP模式,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出企业购买养殖废弃物处理服务,为散养户排忧解难。
对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也演绎出一幕幕变废为宝的活剧。
任何养殖场,饲养动物都会有一定死亡。作为养殖大省,湖南每年需处理病死畜禽400多万头、家禽上千万羽。在省财政大力扶持下,各畜禽养殖大县建立病死动物统一收集体系和无害化处理中心,对病死畜禽进行干化炉高温化制处理,回收油脂提炼生物柴油,残渣作为营养基质饲养黄粉虫、黑水虻、蝇蛆等活饵,用来喂青蛙、家禽、甲鱼,转化的效益可观。
在长沙县安沙镇鼎功桥村,“病死猪—黑水虻—青蛙”形成了循环产业链,经专家鉴定“病死猪—黑水虻—青蛙”的转化不同源,整个过程令人放心,青蛙健康、安全。基地负责人卢强林称,每4吨病死猪的残渣,饲养1吨黑水虻;1吨黑水虻喂出700公斤青蛙,实现毛收入3.6万元。
循环无尽、转换不息、周而复始,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农业更具活力、农村更加美丽、农民奔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