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为知识买单”是信息洪流中的一股清流

来源:红网 作者:蒋梦雨 编辑:夏熊飞 2016-12-10 00:02:3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12月3日,喜马拉雅FM在电商购物节前仆后继时代也玩起了造节,一场“123知识狂欢节”,引爆了内容付费领域。5088万,这是第一个内容消费节经过24小时鏖战后的最终成绩。中国首个内容消费节取得的不俗成绩,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是愿意为知识买单的。(12月9日 澎湃新闻网)

  “免费”曾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在网络上获取免费的电影资源、电子图书本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可是改变已经在悄然发生。音乐软件开始强调版权,电影电视可以付费免广告,不少教学视频开启付费观看模式……有偿知识正在蔚然成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倡“为知识买单”未尝不是信息洪流中的一股清流。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一条金科玉律,互联网中的“免费”不过是用我们的时间成本代替了实际的金钱成本,因为免费往往意味着要花更多时间寻找资源,或者是忍受低画质的电影,低品质的音乐,有头无尾的小说……

  当知识分享告别了免费,也许正是它走向专业化、深度垂直化的第一步,我们不用大海捞针般在信息的海洋中找一篇免费的论文,而是可以通过付费,方便高效地获取正版的知识。当遇到疑惑时,也不用只依靠“百度”,在良莠不齐的各种回答中晕头转向,而可以寻求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比如之前春雨医生的“轻问诊”模式,也是一种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既能满足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也能将内容变现,催生“知识经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避免魏则西“投医百度”的悲剧。

  付费,既是对知识和版权的尊重,也是我们走向知识的“捷径”之一。拨开“点赞”“微博大V”的云雾,我们要重提信息的价值,而不是让点赞数、转发量代替专业性,通过付费模式,价格可以成为价值的外在表现,帮助我们甄别海量的信息。

  在国外,《纽约时报》付费墙从1996年第一次建立,曾两度关闭,一波三折之后终于在2013开始盈利,这也说明人们“为知识买单”的意识是渐进的,是需要通过外部不断地尝试来建立的。如今喜马拉雅FM、在行等知识内容集中的平台正站在“知识经济”的风口,一边帮助后来者瞭望行业前景,一边作为领航者,带领更多人接受知识付费的理念,让更多人意识到“免费”的附加成本,用专业和深度的内容将人们从碎片化的信息汪洋中解放出来。

  虽然让知识分享升级成为一门“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价格背后的权威性、可信度以及共需配定都是一个近乎空白的体系,需要在不断试错中健全完善,但是“为知识买单”的观念无疑是一个救生圈,可以让有特定需求的人尽快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上岸”,将自己从信息洪流中解绑,进入高质量的“知识清流”中。

  文/蒋梦雨(湖北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