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我们不能叫出每颗星星的名字,但可以知道它们为何闪耀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朱莉安 编辑:王嫣 实习生 于杨 2016-07-27 09:56:18
时刻新闻
—分享—

  提起名画,我们可能会想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卡拉瓦乔的《酒神巴克斯》,但提起《屠户的柜台》《有奶酪的宴席》《吃豆子的夫妇》和《玫瑰园中的圣母》,提起提香、费提、齐戈里、牟利罗,我们往往很难想得起来这些画是什么画,这些画家又都是谁。

  在中学的基础教育中,我们知道的仅仅是某个时期某一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画作。而事实是:数不胜数世界名画和世界名画家,他们一起构成了艺术的星空。星空浩瀚,我们不能叫出每一颗星星的名字。当我们走进一座美术馆,面对着让人感到陌生的名画作,我们只能凭借肉眼去观察它最直观的色彩、线条、构图,而不知道它讲述的故事和背后的寓意。这太可惜了,毕竟,促使一幅名画诞生的从来不是单纯的技巧。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看懂一幅世界名画?名画上一些事物的潜在含义是什么?是否要啃遍美术史的大部头才能理直气壮地走进美术馆?

  日本知名美术史家宫下规久朗表示:不需要,一本薄薄的《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这部由他撰写的书像是一本美术史专用词典,画作中出现的事物很可能对应着一种暗喻。比如:驴子象征无知和倦怠;蝴蝶比喻人类的灵魂;石榴暗指耶稣复活;向日葵有效忠君王之意。玫瑰、车轮、窗户、奶酪……它们像是文章中的文眼,当我们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一幅画存在于表象之下的情感和意义就会明朗地呈现出来。

  宫下规久朗在解析这些含义的同时还加入了一幅画涉及的风格流派、画家在特定时期的经历或历史背景。比如凡•高1885年前后创作的《吃马铃薯的人》和朝鲜画家金成龙1999年创作的《马铃薯丰收》,两幅画中的马铃薯都代表着社会底层的食物。但金成龙的作品是背离现实、过于理想化的,1999年朝鲜粮食严重短缺,怎么会有农民们愉快地估算马铃薯收成的情景呢?凡•高笔下昏暗的屋子和默默吃着马铃薯的农民更能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沉重和充实。

  当然,这本书不能当专业书看,它是一条捷径,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业余的普通人也可以知道:那些星星为何而闪耀。

  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们欣赏名画,归根结底是在欣赏美,欣赏历史,欣赏真理。从一幅画延伸出来的东西让我们一寸一寸缓慢地前进着。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是一把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是认识未知领悟的新的方式;也有可能,它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不广阔,但同样让人欢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