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单在京发布,“小康社会·幸福中国”成为今年新主题。成都、北京等十座城市荣获“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同时,在各指标幸福感排名中,北京在“教育幸福感”排名第一。(11月1日《京华时报》)
说实话,对于这个云集了中国大中城市的“幸福感”榜单,我是有些诧异。如果是推选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或许可以观之叹之。但是对于幸福感这个东西,真的能够人为地测量出来吗?即使形成了经得起推敲的数据,在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复杂过程中,想要理清居民与幸福感的关系,恐怕也难一言以蔽之。
比如,在一座大城市中,有多少居民是外地的求学者、务工者或经商人员。就北京而言,2013年常住非户籍人口占到了常住人口的38%,而流动人口更是多达758.0万。而这些人的幸福度是否也是衡量城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民日报就曾刊文《年轻人正逃离北上广,称外地人在大城市越过越难》。如果谈起一座城市的幸福感,那些已经迫不得已离开的年轻人,那些依然在大城市中挥汗如雨,只为能有立锥之地的外来务工者,他们的话语权,是否也包含其中?
不得不提的是,衡量一座城市的幸福感,并不只是那些一脉相承的本地常住人口的幸福指数。而是这座城市当中的外来务工者、求学者和创业者,在这些人为城市的发展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城市本身是否还能具有包容精神——不搞外来人口差异化政策,提供平等的升学、就业机会等等,这才是衡量城市“幸福感”最重要的标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算一个城市自身建设的再好,再富有,但它在政策上搞对外排斥,搞地方保护主义,那这座城市就不配谈“幸福感”这个词。忘了那些在城市发展建设初期,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城市清洁工,基建力工——他们承担了大量繁重而艰辛的城市建设任务,拿着社会最底层微薄的工资,却依然饱受歧视和差异化政策的困扰。
而在今天,当我们讨论一座城市是否让人感到幸福的同时,是否会下意识地将这些人排除在外。那些每天汗如雨下的外来务工者、求学者、经商者,他们若没有感受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幸福,在子女升学,家庭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都享受不到最基本的待遇。那么现在我们所衡量出来的“城市幸福指数”,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实在大可商榷。
揆诸现实,如果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是幸福感的基础,而那些让城市本身拥有幸福权利的人,他们今天又是否过的幸福?恐怕我们的眼界还远没有给他们相应的期许和尊重,过高或者过低,或许都是这个时代的忽略与偏见。
文/姜雨桥
“最具幸福感城市”真的幸福吗?
来源:红网
作者:姜雨桥
编辑:刘艳秋
2015-11-02 00:09:29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