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因地制宜建设小康社会的“雨湖样本”

来源:红网 作者:许敏 编辑:司马清 2015-10-19 10:40:47
时刻新闻
—分享—

  10月19日,红网大型网络视频新闻纪实系列报道《小康路上》推出《湘潭雨湖篇:新颜焕然生雨湖》。这篇报道以全面发展的视角,讲述湘潭雨湖区以发展突出园区、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村城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实现全区跨越崛起。之所以取得如此傲人成绩,是因为雨湖区小康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指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它的实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法宝。
  
  雨湖区是湘潭市的老城区,总面积为4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乡村占了84.4%。乡村面积是城区面积5倍多的情况下,“赶农民上楼”这种粗暴的城镇化模式显然不适合当地情况。为此,雨湖区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近郊农业。江西人李建平流转农民土地,在雨湖区姜畲镇成立湘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销售产值约120万元。李建平的故事是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这里不仅有现代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还开发了休闲乡村旅游业。此举不但开发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还把这片土地打造成了雨湖区的一张名片。
  
  因地制宜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发挥自身特色,它的核心是城市转型升级中的差异化。而如何让自己的城市区别于其他都市也从侧面考验了政府的执行能力。
  
  雨湖区矿产资源丰富,有“中国锰都”之称。天然资源的开发曾给雨湖区带来繁荣的经济,但随着2001年国营矿山停产,高炉被拆除变卖,老工业区成了长株潭核心区域最落后的地区。为此,雨湖区区委加快“三区”建设,并将原锰矿所在地鹤岭地区建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和旅游休闲产业的综合工业区。这一举措在正是在利用鹤城区的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之时,还保留了它原汁原味的特色。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话中提到,“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特色”在世界发展潮流中的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建设适合我们国情、省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而保留我们自身的特色也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就像提起上海想到时尚、提起成都想到美食,提起湘潭市雨湖区,我们想到的是凤凰涅槃后的重生。
  
  “小康雨湖”是雨湖区居民的小康梦,它适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民俗传统,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次探索和实践。在奔向小康的路上,让我们期待雨湖区“在2017年全面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文/许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