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孝文化在清明节绵延传承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颖 刘硕 编辑:何冰 2015-04-05 23:03:29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长春4月5日电(记者张颖 刘硕)清明节这天,在吉林省长春市郊区一处陵园的墓地前,46岁的王国华和亲人们一起赶来为先人扫墓。

  “腿脚不好的父亲是大家搀扶着前来的,弟弟是从荷兰赶回来的,正在读高三的儿子也抽出时间来……”近几年,王国华家参加清明祭祖扫墓的队伍逐渐壮大,今年已经达到30人。

  “在这种庄严的仪式上,每一个人,尤其是独生子女都能够感受亲情的温暖,孝道的传承,这比什么都重要。”王国华说。

  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清明节祭祖扫墓、以尽孝道的文化传承已有两千多年。随着中国愈发重视传统文化,2008年起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表示,“百善孝为先”,说明“孝”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首要地位。“孝”被认为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和起点。

  同时,肖群忠认为,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是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的根本,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民俗、艺术,乃至国民性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孙虹钢把“孝”比作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例如教育的“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文,足见孝的重要性。他认为,“以孝为文化”就是教,这也是“孝”在传统文化中的源头地位。

  “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是孝行的开端。因为你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因此不能毁伤。因此你不能到危险的地方去,不要做冒险的事情,否则就会让父母担心,这样也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34岁的刘丽在父亲的墓前认真地对10岁的儿子讲解着。

  刘丽说,一个懂得爱护自己生命的人,今后才能爱护父母、爱护长辈、爱护他人。因此,清明节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对其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这种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孝道传承必须重视家庭的功能。”儿童教育专家、吉林省心智教育创始人张幕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尽管今后行孝的方式会逐渐转变,但孝道的根本观念是不会变的。

  虽然出来祭祖耽误了一些复习时间,但王国华读高三的王羡奇觉得,他得到的却是书本中所没有的温情。“站在祖先的墓碑前,一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一面听着长辈们与先人的感恩祭语,最能让我重新认识自我和人生,激发我前行的动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