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欧阳金雨
距离汨罗县城20余里的玉笥山上,有一栋庙宇式的建筑。
正门上书“屈子祠”,后厅矗立屈原像……徜徉于此,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
屈原,首先是一位诗人。屈子祠内的廊墙上,镌刻着《离骚》全文。这洋洋两千四百言,被后世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
漫步祠内错落有致的厅、堂、廊、池,屈原的《天问》、《九歌》片段、摘选也时有可见。汨罗市文联原主席甘征文,年过七旬,谈及屈原的文学造诣激动不已:“屈原的一生,是先把爱国忧民的政治方向保存在文化的基因之中,所以说他是中华文明源头上的一位诗宗”。
再谈屈原,是论及他的政治抱负。屈子祠里高达三米的屈原塑像,手抚佩剑翘首昂视。当年,楚怀王授权屈原负责起草国家宪令,屈原草稿未定,而“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上官大夫便向楚怀王进谗诬告屈原,使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是魑魅魍魉们的“羡慕嫉妒恨”祸害了屈原。
深夜,我们站在汨罗江岸,江面上波光鳞动。远处,相传是他怀沙自沉的地方;身后,汨罗江国际竞渡中心气宇轩昂。汨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说得好:“对于广大的民众而言,屈原就是一个符号——一个倔强的志士,是他的传说和故事以及惊天一跃的行动,浸染着普通民众年复一年端午节里的追思与崇敬。”
从湘学中寻找精神寄托
——访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永明
本报记者 欧阳金雨
再次来到屈原祠,肖永明教授用“朝圣”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屈子祠前新修了阶梯,登上来就是缅怀圣人来了”。
肖永明教授说,湖湘学者素有一种‘褒美乡贤’的传统,他们不仅对家乡有一种执着的热爱,而且对本土文化精神有一种自觉的继承、推崇与弘扬。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龙舟竞渡,湖南各地兴建的屈原庙、屈子祠以及历代湖湘人士刊刻、注释、品读屈原的作品,都是在怀念屈原”,肖永明教授说。
那么,屈原精神究竟从哪些方面影响着湘学呢?肖永明教授总结道:“首先是忠君爱国的精神。当年的屈原为一己私利,完全可以另择明主,但他没有。近代仁人志士中谭嗣同以死殉国,陈天华、姚宏业等5位烈士蹈海投江,屈原的影响有迹可循。”
肖永明教授认为,屈原上下求索、忧国忧民,品行高洁、不同乎流俗的精神,同样影响深远。《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至今仍耐人寻味。
“正处时代大转型时,湘学溯源,就是要从这些国学里发现资源,找到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肖教授反复强调。
■屈原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