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9月以来,各地纷纷召开以反对“四风”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从“一把手”表态“向我开炮”到“还可以狠点,我受得了”,从“脸红心跳、汗出如浆”到“多少年没这么认真过了”,无不反映出此轮民主生活会达到了“自我批评揭短亮丑,相互批评坦率真诚”的目的,真正实现了“既有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和严肃,又有加加油、鼓鼓劲的宽松与和谐”。
民主生活会结束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是不是就“闯关成功”?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报道指出,各地正针对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文山会海现象突出”、“联系服务群众不够”、“改革创新锐气不足”、“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等“四风”问题,着力开展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工作。笔者认为,在“后民主生活会时代”里,“分粥效应”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所谓“分粥效应”,是指“只要把制度建立在对每一个人都不信任的基础上,就可以导出合理、具监管力度的制度。制度不但要科学,还要有针对性。”从解决“四风”问题来讲,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是破除“四风”的有效屏障。各地在开展整改的同时,要注重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以“钉钉子”的精神,把查摆的每一个问题“钉准”,把落实的每一件事情“钉稳”,把取得的每一项成效“钉牢”,真正将“四风”问题“钉”在制度的笼子里。
此外,还要围绕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怎么改、何时改、改出什么成效”三个问题,建立健全官员廉洁自律的准则、群众参与评议的措施、社会各界监督的渠道,实行“开门整改”,把“打分权”交给群众,让大家来评价整改的情况和效果如何,决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
笔者和所有读者一样,共同期待着“后民主生活会时代”的“分粥效应”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期待着各地官员以实际行动取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成效。
文/梁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