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本报记者 段涵敏
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国情咨文演讲中,在谈及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例子时,提及了两项中国高科技产品,均可找到“湘”字号标签。
一项是“天河一号”计算机,由国防科大研制;一项是高铁,我国的高速动车组一半以上由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提供牵引系统。这两项高科技产品就是长株潭地区研发出来,并走向世界的。
近年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亚欧水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心、中意设计创新中心(湖南)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落户长株潭地区,一批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群作战”,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连续6年在长沙举办。这些创新平台像神奇的催化剂,加速自主创新的脚步,培育一批批科技创新硕果。
国家级研发中心
建在企业家门口
自主创新,如同马拉松。在长跑中,怎样才能跑出好成绩?科技与产业紧密“握手”,是提供动力源泉的强大引擎。
“湖南油茶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陈永忠介绍,省林业科学院通过整合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油茶研究开发中心等10余个国家级或省级、部级平台,攻关选育的“湘林”系列油茶优良品种,使油茶产量从每亩3至4公斤增加到50公斤以上,是普通油茶林产量的10倍,成为国内油茶产区主推的首选品牌。
依托这些平台的人才、资源、技术与成果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与各地政府、林农和林企合作,“湘林”系列油茶良种在14个省(区)120多个县(市、区)累计推广160多万亩,年产值30多亿元,成为农民脱贫的摇钱树。
在中国南车株洲所,一个个研发课题,被“打烂、揉碎、分解”,最终被优势兵力攻克。近年来,他们投入数亿元进行扩建和新试验能力建设,10余个省级、国家级试验室落户该所,通过整合与完善技术研发平台,研发资源利用由分散向集约转变,科研组织管理由松散向集中转变。该所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超过85%,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养科技、以科技促产业”的良性循环道路。
科技成果不再被“束之高阁”,科技和产业之间的桥梁畅通无阻。一批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在企业的家门口,甚至被引入家门,直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破解行业重大、基础、关键、共性的技术难题。目前,我省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3家,其中2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绝大多数落户在长株潭地区。
中小企业是创新生态链中最活跃的因子。而让这些中小企业从鸡蛋变成小鸡,再到成长为可以下蛋的鸡,需要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孵化。在长株潭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占到全省总量的70%。同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科技服务体系试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一大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为各类企业创新提供支撑。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抱团闯荡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种做法,正逐渐成为科技产业发展的过去式。
自主创新不再是一个企业唱“独角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群体之间开始搭建创新和共享的平台。7月31日,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胜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电器研究所等公司、大学和研究所联盟,宣布成立长沙市智能电力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表示,将通过政府引导,进行智能电力设备产业链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整合,以达到资源协同和规模效应,最后形成一个包括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企业联盟、市场拓展、智能电力设备相关联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预计3至5年将带动智能电力设备产业相关产值超过100亿元。
由昔日的“单打独斗”变为“集群作战”,联盟成员除了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增加了诸多行业责任。在长沙各产业联盟安排表上,开展行业现状调研、研究制定地区行业发展规划、分担重大攻关项目等公共事务,已成为一种群体行为。在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人组织“群成员”对光伏行业技术标准研究,以构建行业标准并应对国外对华光伏企业反倾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新老“江湖”,不再执著于做我行我素的“独行侠”,而是转为结盟抱团闯荡。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我省累计构建61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国家级4个。联盟成员单位超过700家,企业占70%以上。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结盟的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秋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国内一流高校,在长沙成立了首家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长沙联盟。借助这一平台,我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触角”伸向省外、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目前,全国有70多所高校、30多个科研院所,与我省企业在技术转移推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以及全面合作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
长沙科交会成为科技会展品牌
大量研究表明,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仅仅依靠各种创新要素的堆积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的网络体系,使各种创新要素在网络中有机合作、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产业资本、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世界各国执着研究的课题。一个始自2007年的重大决定,开启了3大资本逐鹿长沙的征程。
6年来,长沙科交会这个开放的平台,受到科研机构、企业和资本热捧,集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优质科技资源,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技术需求和投融资需求有效对接,大批国内外科技成果在长沙转化,大批投融资机构来长沙投资,留下一段段产学研金“相拥”的佳话。
截至2012年8月,5届科交会签约项目新增产值300多亿元,新增利税近60亿元,新增科技成果2000余项,新增知识产权1000多项,带动就业15万人。签约项目中,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等长沙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占全部签约项目的97.8%,成为长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科交会已成为和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齐名的全国三大科技会展品牌之一,签约项目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项目占近6成,其中不乏国内一流研究者,凸显出长沙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正在一步步深化,产业资本、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接热潮正风起云涌。
短评
点石成金
段涵敏
创新才有竞争力,创新决胜未来。
但科技资源分散、与市场主体分离、相互之间分隔,常常成为科技创新进程中的“绊脚石”。于是,创新呼唤平台,需要载体。
政府是科技创新的引导者,企业是科技成果完成和应用的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新主力,科技人才是创新的骨干。只有积极推动政企学研等多方联动,打造一批推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载体,创新驱动才能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热土生金。如果说,长株潭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棵茁壮向上的大树,那么一批批世界级、国家级“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一个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次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等创新平台,就是这棵大树深根向下立足的坚实大地,土地越肥沃,大树的根基就越牢,生发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创新平台就像点石成金的杠杆,内生增量的妙诀,推动科技人员的“解放”、科研机构能量的“释放”、科技设施的“开放”,实现了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聚集”、本地资源与外部资本的“聚合”、科技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聚变”,实现了自主创新的飞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