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正月初十,“湖南好人”王永林得知春节期间血库告急,来到献血屋捐献了400毫升的全血。这是献血的针头第103次推入王永林的血管中。至此,“献血大户”王永林累计献血量达到了四万多毫升,相当于10个正常体重成年人的总血量。
2月18日,记者来到汨罗市归义镇汨新社区,左转右转,在一个略显狭小的巷口,来到了王永林的家。这位曾经冲锋在抗灾救援一线的消防战士,目前正在感受一段退役之后的平静时光,走向新的奉献征程。
与献血结缘 20年初心不改
1995年10月,年仅19岁的王永林应征入伍,开启了他16年的消防军旅生涯。1998年10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部队一直宣扬雷锋精神,《献血法》颁布后,也提倡无偿献血,我因此对献血有所了解。”王永林忆起第一次献血经历,“1999年4月3日,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那是我第一次献血,捐献了200毫升血液。”王永林的人生从此与献血结缘,如今已坚持了整整20年。
2006年,王永林捐献的120毫升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个北大研究生的年轻生命,王永林也获评“全国消防部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用我的骨髓,能够挽救另一个生命,太值了!”让他特别高兴的是,如今在汨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做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义举,比如公安干警向佳、政府干部刘佳、医务工作者李笑、新闻工作者彭中华、90后青年何望等等。
一个储备充足的血库,可以挽救许多人生命。“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只有发动更多的人才能形成庞大的力量。”每年,王永林除了自己献血,还积极发动亲人朋友参与献血。经过他的带动,现在仅汨罗市每年就有3000多人献血,献血总量在100万毫升左右。
因一颗奉献的心俘虏妻子的心
采访当天,比王永林小9岁的妻子马晶也在家,谈到俩人结识的缘分,马晶把个中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我家前面有位五保户,王永林当时一直在照顾他,邻居都对他很赞赏,就想给我们牵红线,不过真正让我下决心嫁给这个男人还不是因为这个事。有一次,王永林和我到敬老院看望一位他照顾了三年多的老人,王永林因工作缘故已有一两个周末没来看望他了,老人一见到王永林就抱着他哭,说怎么才来看他。”马晶当即被打动了,“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能悉心照顾老人这么久,证明他是个值得托付终生的人,我当时就认定了他。”
2007年,马晶和王永林结婚了,“结婚的时候他简直一无所有,他家里是常德的,在汨罗没有房子,消防队的宿舍就是我们的新房,只有一张床,还有部队给他买的一台电视机,此外别无他物。”马晶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那段经历很心酸,“后来觉得两人结婚了还住部队宿舍影响不好,2008年后就决定在我父亲的房子基础上加建了一层,也就是现在住的这个房子。”
这个收入并不丰厚的家庭,先后向社会捐款10万多元,捐物200多件,坚持照顾孤寡老人5名,资助贫困学生2名,扶助下岗工人1名。“就算没有钱也可以做好事,直到我做不动的那天为止。我不跟别人比物资的多少,只比能坚持多久。”王永林憨厚的笑道,“学雷锋做好人,会让我感受到生命更加厚重,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从影响家人开始,把奉献进行到底
2011年11月,闻名于1000多次奋战在消防抢险第一线的王永林退役了,转业到汨罗市卫计局工作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公益团队,和众多的爱心志愿者一道,慰问敬老院老人、走访贫困学生、救助大病家庭,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不知疲倦……
“女儿4岁起,他经常带她一起出去做志愿服务,一开始女儿就是出去玩,慢慢的,耳濡目染后她也主动帮忙做一些小事,在学校经常帮助其他同学,在家里基本是她照顾2岁多的弟弟,非常懂事。”马晶说,“我一有空就会和王永林一起去做志愿服务,有了小孩后,每次都是全家总动员。”王永林表示他正是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家人,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志愿者,一代传一代,让这种精神能够延续下去。
消防战士,志愿者,丈夫,父亲,无论是在部队,在社会,还是在家庭,王永林每个角色都尽心尽力去扮演。
“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幸好有很多人都给过我支持,让我能坚持走下来,我并不希望别人只知道我是献血好人,更重要的是这种学雷锋的精神能被大家延续,有更多的人参加志愿服务。”王永林说:“我始终牢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光荣的战士和党员,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发扬军人的优良传统,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辈子做个好人。”
临走时,我们在王永林家门前发现一处菜地,立春过后,蔬菜长势旺盛,绿油油的叶子显得格外生机蓬勃。王永林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菜,我们对生活要求不高,种点小菜,吃点健康绿色的菜,日子能过下去就可以了。”这位昔日的消防勇士,始终以他乐观的心态,善良的胸怀,过着平凡而伟大的生活,传播着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