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油腻的小学生作文,不应过分归咎于教育机制

来源:红网 作者:范祎 编辑:刘威成 2024-12-01 18:09:00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选拔赛.png

□范祎(华东师范大学)

11月29日,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一篇题为《油腻的小学生作文,究竟是谁的错?》的文章,提到如今的小学生作文往往修辞和情绪泛滥,堆砌辞藻,像是被一层油脂包裹,遮蔽了原本应有的真实表达。相关话题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鸣与热烈讨论,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前十。

其实不难发现,这种油腻文风不仅存在于小学生群体,也已悄然渗透到初高中的写作之中。和优秀范文一样的结构格式,相似的高分语句运用,不顾逻辑便硬搬上去的名人名言,使得绝大多数作文就像一具空有外表而毫无灵魂的“躯壳”。三联生活周刊的这篇文章也指出此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包括学校教育和老师的要求、量化评价体系和百分制批改方式的影响。

诚然,面对这种忽视真情实感、拔苗助长式的写作,大多数人会责备当下的语文教学与考核机制。但是,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被批判的“罪魁祸首”,罪责真的有那么大吗?

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固定的套路与模板是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部编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先生也反复强调,“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要以语言文字学习为主。”小学生写作练习的重点,便在于成语、句式和基本修辞的运用,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并不具备成为文豪的潜质,但按照规范写作可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并为日后处理更复杂的写作题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套路和模板,从根本上讲,是具有可学性的,也是快速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若缺乏这些指导,小学生的自由发挥往往容易沦为毫无营养的口水话。

文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开花结果,没有量的累积,写作质变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在写作初期,往往会出现所谓的“油腻作文”,主要是因为在运用成语和修辞手法时还不够熟练,面对写不出的文章也只会堆叠这些框架辞藻。随着实践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他们才会逐渐掌握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毕竟,绝大多数普通人学习写作都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如果目前没有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还不如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手段。

因此,在大规模批判应试教育让学生作文变得油腻的同时,我们理应看到现存教学机制的可取之处。

此外,高考阅卷人漆永祥教授《谈谈高考语文阅卷中的几个根本问题》也提到过,高考作文阅卷鼓励跳脱模板的差异化写作,“东北考生的作文可以有黑土地的肥沃气息,江南考生的作文应该有水乡儿女的明丽与温婉,”但实际情况确是“全国雷同,千篇一律,僵硬死板,男女莫辨”。

由此可见,能打动人且脱离模板的文章同样是被改卷老师接受的,只不过可能因其量少而鲜为人知。将油腻化的作文都怪罪于考试和语文教育,显然过于苛责。

一项来自英国教育研究署的报告显示,小学阶段(7-11岁)的孩子有62%认为自己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他们的创造力评分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也整体较高。我们常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或许正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所谓的“规矩”。但要避免学生的写作变得油腻乏味,并不意味着要老师摒弃应试技巧的传授,而是可以通过探索其他途径来实现。例如,引导学生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并观察和思考其背后的意义;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协助他们投稿发表;让他们将自己的作文集结成册,并在小范围内传阅欣赏,尽最大所能,保住这份创造力与写作的初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