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摸家底”式教育调研,缺失了对学生的呵护与关怀

来源:红网 作者:顾之滟 编辑:张瑜 2024-11-06 22:17:14
时刻新闻
—分享—

顶部图.png

□顾之滟(陕西师范大学)

据11月6日《今晚报》报道,近日,在上海某中学的六年级学生校园调查问卷中,出现了一道将家庭背景与社会阶层划分联系起来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状况思考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阶层。该问题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经调查,问卷是该校一名实习教师以开展科研课题为由,擅自将与他人共同设计的调查问卷带入学校,并发放给学生填写。

尽管此事已经迅速得到解决,但其反映出的校园问卷“摸家底”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请您想象一下,这个梯子代表了中国不同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等级越高,表示其阶层地位越高……”这一内容究竟是在调查学生的家庭信息,还是在窥探学生隐私?看过网传的调查题目后,大部分网友表达了类似的质疑,但也有一些教育相关专业的网友表示,这类问题是社科类调研中常用的测量家庭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量表,只是用于研究,没必要过度解读。

但试问,如果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什么要以“社会最底层”和“工作最不体面”这样的词汇来引导学生?六年级的孩子虽然对家庭情况已有一定认知,但他们刚进入青春期,个性和人生观尚在初步形成,对问题的理解也尚未成熟。此类划分并让学生给自己家庭打分,有何意义?是让他们意识到贫富差距,还是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身份”?

类似的“摸家底”式教育调研并非首次发生。不少网友吐槽,一些幼儿园和中小学会要求家长填写各类信息,调查家长的学历和职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今年,温州某幼儿园的家委会在家长群中发布了一份名为《家长社会资源统合调查》的问卷,要求家长填写详细的家庭成员职业信息,甚至要求家长提供能为学校提供的资源类型,俨然像是要彻查家庭状况、窥探隐私。

尽管家长调研似乎还有一层“遮羞布”,因为家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趋成熟,但现如今,教育调研者将矛头对准六年级的孩子,问及这些隐私问题,未免显得不太合适。孩子们被要求评估自己家庭在社会阶梯上的位置,不仅过早地让他们面对复杂的成人世界,而且青春期的孩子还可能因此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这类调研可能会加剧他们的自卑感;而对于家境较好的孩子,则可能滋生优越感。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

无论包装得多么冠冕堂皇,“摸家底”式的教育调研都不可取,缺乏了基本的人文关怀,它很可能在孩子们的心底种下一个坏种子。教育者应当立志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教育调研应更加聚焦教育本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态和成长需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手段收集并分析数据,为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持,为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