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菡(长安大学)
日前,互联网平台上盗墓、探墓、非法鉴定等相关违法违规短视频及直播活动猖獗,“阴间”流量的吸引力势头正盛。有的博主借“户外探险”的名义探访公墓,摆阵作法、装神弄鬼;有的直接将镜头对准逝者照片;还有的深入荒山野岭,探寻古墓;更有博主毫不掩饰自己对流量的垂涎,自称“八字很硬”……(11月4日《南方都市报》)
这几年,影视、文学中探墓题材的热度很高,公众对于考古、文博的兴趣随之高涨。在短视频平台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一些探墓类短视频和直播博主趁势走上“旁门左道”,宣传封建迷信和低俗内容,公然进行盗墓、探墓、鉴定、文物交易等活动,通过惊险刺激的噱头收割巨大流量。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阴间”流量注定不会长久。
首先,探墓类视频的内容往往充斥着对逝者的不尊重和对历史的亵渎。博主们常常将逝者的照片、墓地作为娱乐内容,甚至在公墓中进行所谓的“探险”,给逝者家属造成了严重的二次伤害。这样的行为不仅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更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践踏。
与此同时,博主们“拿捏”观众的猎奇心理来达到引流目的。他们善于制造神秘氛围:黑夜、无人、棺材、诡异音乐……视频的恐怖张力激发出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观众只能通过观看视频获得满足感。此时的观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享受感官刺激时往往会忽视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和背后的伦理问题。因此,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封建迷信思想,极易误导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群体,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网络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理应承担起监管责任。面对这种猖獗的违法违规行为,平台不能仅仅依靠算法推荐和流量导向,而应建立起更为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涉及盗墓、探墓等敏感话题的视频进行有效监管,对涉事博主进行严肃处理,及时下架违法违规视频,防止低俗内容的传播。与此同时,平台更应积极鼓励创作者们生产更具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提升视频整体内容质量。
公众也应提高媒介素养,具备一定的媒介判断力。公众需要理性对待网络内容,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如若发现违法违规内容,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不传播、不点赞、不评论,自觉抵制低俗和不良信息的传播,让违法违规内容失去生存的土壤。
网络空间不容“鬼影幢幢”,对“阴间”流量的追求必须休矣。流量链条之上,博主、平台与公众三方须深刻反思。当屏幕里的博主不做“坟头鬼”,屏幕外的我们不做“围观人”,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维护逝者尊严,守护社会道德底线,维护法律至上权威,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