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飞(河西学院)
爱情是一个人完整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精神上的契合和心灵上的相通是诗人李商隐心目中爱情的样子。而如今,技术的发展使得AI恋爱体验走向大众,随时随地的交流陪伴,无微不至的照顾关怀,无条件的信任、理解与支持,AI伴侣似乎符合“完美恋人”的所有标准。
“AI比真人更体贴,更懂你”“Ta完全符合我对恋人的所有想象”“人是假的,但陪伴是真的”……AI恋爱已经成为现实,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和青睐。(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经过技术研发的加持,建构在海量数据与模拟之上的AI恋人,具备精准分析用户需求、完美演绎伴侣角色的能力。用户通过与AI恋人对话交流,可以帮助自己缓解孤独与压力,并收获情绪价值。不过,“善解人意”的AI恋人,虽然可以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心灵港湾和情绪树洞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消遣与安慰,但这种虚拟爱情并非真正的爱情。倘若用户过于依赖,把AI恋爱“当了真”,就会对正常生活造成阻碍。
诚然,AI恋爱固然“善解人意”,固然可以“量身定制”,表现得毫无瑕疵、极为完美,但这种“恋爱”更像是对爱的“模仿”。如同阿尔法狗深度学习围棋布局一样,AI恋爱的本质也是模仿人类行为,它并不知道“爱”的内在涵义,也不明白与屏幕前的用户互动所求为何。AI恋爱可以为用户带来一时的快乐与欢愉,暂时性地填补他们的精神空缺,却无法提供真实性和实际性的爱情。
现实世界中的爱情,需要男女双方相互理解,深化认知,解决矛盾,面对问题,爱慕与吸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当下的AI恋爱几乎一开始便架构了双方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来得太过轻易。若用户过于沉溺其中,便可能养成畸形的恋爱观念。并且,百依百顺、几乎没有分歧矛盾的“恋爱”,也显得有些僵硬无趣。即便AI伴侣再智能、再贴心、再逼真,这种人为制造的完美爱情也不能等同于真实爱情。设置一个AI伴侣打发时间、提供情绪价值,充其量可以算是“零食”,总吃“零食”,甚至把它当做“正餐”,可最终只会导致不适。
归根究底,AI伴侣可以说是用户内心的一种愿望投射。温柔耐心的AI伴侣,为许多用户提供了精神上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因此成为部分用户心灵世界的“理想国”,精神领域的“乌托邦”。但在使用AI陪伴功能时,也要把握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明白“度”在哪里。对AI恋爱热,仍需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