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乐园(山西财经大学)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让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广泛。同时,随着亚健康等问题愈加突出,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各大平台涌现出大量的医学科普账号,其中不乏由专业医生运营的“网红”账号。
据11月25日《上观新闻》报道,上海某三甲医院肝病科专家钱炬成为医疗短视频博主后,发现自己被MCN公司利用以获取流量,感到“越来越不像真实的自己”。他发现,自己仅是短视频脚本中的演员,而账号的实际操盘手是专业运营机构——MCN公司。随着合作初衷的背离,他最终决定退出镜头,回归本职。钱炬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医生在涉足短视频领域后,都遭遇了类似的困境。
这一现象背后,是MCN公司在医学科普短视频领域中的广泛介入。这些公司深谙网络运营逻辑,熟练掌握网红打造模式,通过包装人设、文案策划等手段,将医生打造成具有专业光环的网红。然而,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合作模式很容易变质。医生们往往发现,账号的管理权并不在自己手中,既无法与患者直接互动,也不能进行严谨的科普,甚至有可能被利用进行虚假宣传或误导患者。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MCN公司的介入,使得更多优质的医疗科普内容能够触达公众,使得医疗科普不再像从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被大众广泛接受。根据某平台的《健康科普数据报告》,每天约有2亿用户获取相关内容,过去一年该平台新增了1.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新增科普视频370万条。这无疑为公众获取健康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另一方面,信息杂乱、伪科普盛行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MCN公司为了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不惜夸大宣传、虚构事实,甚至诱导患者前往资质不全的医院。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医生在成为网红后,逐渐偏离了医疗本质。医生本应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使命,但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部分医生开始在短视频中讲段子、带货、擦边,完全背离了医学科普的初衷,也破坏了公众对医生的信任。
因此,有关部门亟需加强监管,细化规则,清除无资质者,打击虚假宣传。同时,应引导医生回归医疗本质,专注于临床工作。公众也需要提高辨别能力,审慎对待短视频中的医学科普内容。面对医学科普短视频领域的复杂生态,行业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医疗科普的健康发展,让医生能够专注本职,回归“白衣天使”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