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怡(安庆师范大学)
培根在《论学问》里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近期我又通读了多遍诸葛亮的《诫子书》,被其出类拔萃的智慧所折服,也从中悟出不少修身养性的哲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学子们修身立志的名篇著作。《诫子书》可以说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才学渊博、品德高洁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言语教给孩子微言大义,表达了普天之下父亲对爱子的情深意切。
这篇修身立志的名篇,篇幅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诸葛亮也明确指出修身养性都要围绕一个“静”字下功夫,而切忌怠惰浮躁,一静一躁,对比鲜明。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颂,是因为其蕴藏着经久不衰的能为世人所借鉴的道理:勤学立志、淡泊宁静。
谈及学习,《诫子书》所持的态度是“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认为,坚持学习是修养性情、成为一个知识通达的人的“朝圣之路”,而志向明确是坚持学习的恒久动力。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学习没有年龄界限,也没有时间限制。持续学习,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边界,走出舒适区,才能不断拓宽人生的宽度。真正的衰老不是白发与皱纹,而是停止了学习和思考,因此世上既有八十岁的常青树,也有十八岁的朽木。但坚持学习是一件延迟满足的事情,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想要做到坚持学习,就要有笃定的志向,抛开功利心,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要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谈及修身养性,《诫子书》所持的态度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就是说:要安静,向内求。一直以来,人们总乐于攀比,因为最容易让人得到满足也是最表层的就是这种比较后的虚荣感,来自情绪的快感很难摆脱,当你享受了这种快感也要做好不如别人的自卑和焦虑,所以说,在比较中获得的幸福,也会在比较中失去。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不囿于外界的纷纷扰扰,放下虚荣心与攀比心,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从古至今,不为外物所扰继而不被内心所困的智者有很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抑或是当代“沉淀后再归来”的李子柒,她的爆火出圈也得益于“淡泊以明志”。向自己内心真诚发问,才能明确自己未来何去何从。
“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宁静”一词并不单指周遭世界的安静,想要行以致远,当然需要做到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外界的聒噪与喧嚣,也在内心始终有一把评判是非价值标准的标尺,正如黑塞说的:“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人生在世最无聊的就是,走在一条由他人引导的自我之路上。只要动物或人类把自己全部的意志集中在特定事物上,他们就能达到目标。只有这种情况,你尝试着做由你内心发号施令的事情,你便能驾驭你的意志力朝目标前进。当代社会,多数人也常觉得“孤独是人生常态”,但是却不能与这种常态和解,害怕独行且迫切想要合群。这种做法是多余的,抱团取暖是可行之举,但也无需害怕踽踽独行,以梵高为例,世人对其投向不解的眼光,他却执笔绘出内心的狂热与孤独,成就了不朽的艺术传奇,所以说,独行时,我们保有内心的宁静,没有外界的纷扰,更容易坚守信念与追求。
《诫子书》里蕴藏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考究,它是明灯,也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引路人,能够引导我们行稳致远。它告诉我们要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就像岩中的花朵一样,向内索取,向外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