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函(长安大学)
“在政协分管文化文史工作的这3年,我走了不少省内市县,很多地方年轻时去过,还停留在青春的记忆中。也许是人近黄昏的缘故,重走故地,万千感慨,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闪烁着,跳跃着,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霞光。”——迟子建
2024年1月,作家迟子建出版了新书《东北故事集》。这本书收录了中短篇小说《喝汤的声音》《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及《碾压甲骨的车轮》。三篇小说分别以清末黑龙江畔海兰泡惨案、宋徽宗被俘至五国头城幽禁、罗振玉收藏的文物散佚作为历史背景。这一历史背景的选择离不开迟子建的成长经历。
迟子建出生在漠河乡,位于黑龙江上游。黑龙江是迟子建文学的原乡,因此他对黑龙江的历史书写带着个体视角,站在自己的人生坐标里,也站在东北历史长河的坐标里,艺术化地呈现东北地区的动荡与苦难,书写东北大地上的人物命运、喜怒哀乐、时代变迁。这本书的封面画的正是她脑海中的东北原野,画面中央的罐子里放着原野上的各色花草。
在此之前,迟子建几部重要长篇小说《伪满洲国 》《额尔古纳河右岸 》《白雪乌鸦》《群山之巅》以及《烟火漫卷》,都深度透视了东北地区的历史与现实。这一次,《东北故事集》再次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迟子建并没有机械地呈现既有的事实,而是让历史与现实并行,用虚构之笔诠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史观,现实正在发生的无非是过去已发生的重现或即将发生的验证。同时相比于传统历史题材小说对于大时代风云变幻的直接描写和宏观叙事,迟子建聚焦小人物的故事,用小人物的视角叙述历史,哈喇泊、张雪、王姝、王骏、李贵、贺磊都是现实生活的平凡个体。迟子建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有生命力和光亮的小人物,通过描述小人物的苦难摊开历史的褶皱,让读者听见远方的哭声和笑声,小人物闪光的品质照亮了黑暗。
除了聚焦小人物,《东北故事集》也透过文物来展现个体命运与时代的辩证关系。《碾压甲骨的车轮》 中罗振玉毕生珍藏的古籍、金石碑刻遭受民众哄抢,导致白马受惊,驾车奔逃,碾碎片片甲骨。“看见的是马鬃毛扬起后灰云一样飘拂,听到的是车轮下的甲骨赴汤蹈火般的呐喊声”正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呐喊,体现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反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讲述历史的方式,就像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赋予世界意义。《东北故事集》让人思考关于存在的哲学命题。文中写道:“这是西周的阳光、北宋的阳光,也是今朝的阳光,无需鉴定,千秋万代。”不知江月待何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江月等待的人。
迟子建在全书的结尾写道:“关于东北故事的系列小说,A 面之后,就像我在这个飞雪的日子写的后记,会有 B 面。而作家和读者最曼妙的相遇,一定是在故事中。”人与人在故事中相遇、重逢,当历史的阳光照进现实,将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