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贺千津 侯欣雨 尚文睿 (西南财经大学)
随着“双11”购物狂欢节的到来,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们纷纷开启“买买买”模式。与此同时,一群特殊的群体——“职业打假人”也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期”。然而,部分职业打假人并未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打击假货上,而是将打假变成一门生意,通过收徒、卖课等方式牟利,收费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职业打假人存在的意义在于辅助市场监管。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识别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假货泛滥,维护市场秩序。然而,当打假变成一门生意,隐患便随之而来。
首先,一些人为了利益可能会滥用打假手段,甚至采取不正当方式敲诈勒索商家。这不仅损害商家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其次,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盲目跟风,导致市场上出现更多的“伪打假人”,进一步加剧市场混乱。这样一来,假货问题可能得不到有效解决,消费者的权益也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治理。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对职业打假人的商业化行为进行规范。对于滥用打假手段、敲诈勒索商家的行为,应依法打击。对于那些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却打着打假旗号进行欺诈的人,也应予以处罚。其次,电商平台也应承担相应责任。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电商平台应加强对“乱打假”行为的监管,不让“伪打假人”有机可乘。此外,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理性看待职业打假人。
职业打假人的“另类双11”收徒卖课现象,是对打假精神的极大亵渎,更是对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威胁。我们应以更加严厉的态度和更加有效的措施来治理这一乱象,让打假回归初心和本质,为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