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NPD人格引发热议,莫让标签遮蔽了人的个性

来源:红网 作者:赵斌 编辑:唐盈 2024-11-18 11:52:49
时刻新闻
—分享—

59fe525a-23c4-4ed5-8cba-fe2981241fa9.png

□赵斌(安徽大学)

近日,在近期热播的综艺《再见爱人》中,杨子、麦琳的一些迷之自信、以自我为中心及其敏感发言表现,引起网友的热议,被网友确诊为NPD(NPD一般指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被误解的复杂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一时间掀起了一阵NPD认定热潮,类似“NPD领导”“NPD伴侣”“NPD金融男”这样的标签层出不穷。人一旦被公众贴上NPD的标签,自恋精神病的刻板印象就被落实了,标签背后的人丰富的个性一时间难免会被遮蔽。

实际上,标签是用来标志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给目标确定的关键字词,便于受众查找和定位自己目标的工具。早在1700年,欧洲印制出了用在药品和布匹上作为商品识别的第一批标签,目的在于便利人们对物品的功能、性质的理解。然而,这样的标签一旦被应用到个性的人之上,明显可见的两种情况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是固定的标签局限了人的认知,脸谱化的判断影响人际交流;二是被放大的标签的误用也可能伤害背后的一个个独立的人。

在社交媒体和公众舆论的推动下,一旦某人被贴上NPD的标签,人们往往倾向于将其所有行为都归咎于这一“病症”,而忽视了其作为一个复杂个体的多面性和变化性。这种脸谱化的认知不仅限制了我们对他人深入理解和共情的能力,也阻碍了真实、有效的人际沟通。在《再见爱人》中,杨子和麦琳的表现或许在某些方面符合NPD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所有行为和情感都是由此而来。人们可能因此忽略了他们性格中的其他特质,从而影响了对他们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NPD并不是随处可见。《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022年修订版显示,有些人群里NPD的发生率可以高达6.2%,有的人群里可能又检测不到NPD者(发生率0%)。因此,现而今NPD无处不在的情况显然是对这个精神病症标签的滥用。

标签的滥用和过度解读往往伴随着舆论暴力和无端指责。早在NPD之前,超雄综合征的滥用便极具说服力。史上第一个被认为是XYY综合征的罪犯理查德·斯佩克因其展现出的暴力倾向被推定为超雄综合征,“天生坏种”的舆论暴力使其承受了超出原有限度的刑罚,后经查实他实际上是正常的XY型。当某个公众人物或普通人被贴上诸如NPD的标签后,他们可能会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和谩骂,而这些攻击往往基于对该标签的刻板印象,而非对他们个人行为的真实了解。这种伤害不仅限于名誉上的损失,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而感到自卑、绝望,甚至产生自我认同的混乱。更重要的是,此类标签化的行为还可能鼓励一种“审判文化”,即人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并将其简化为某种“病症”的表现,从而忽视了人性中更为复杂和微妙的情感与动机。

故而,当面对如NPD之类的标签时,我们务须秉持理性与审慎之态。莫要仓促地将他人强行纳入某类“病症”范畴,而应经由深入的洞察与倾心的交流,去体悟与触摸他们心底的真情实感与内心渴盼。一个更具包容、满溢理解与尊重的社会不应被片面的标签所桎梏,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人都应当在其中自由舒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