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琪(桂林理工大学)
11月14日,有网友反映西安市长安区一学生家长在入学长安区某小学时,被要求向长安区慈善会捐款数万元,孩子才能获得入学资格。西安市长安区惊现的“入学与慈善会捐款捆绑”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炸开了社会舆论的堤坝。这一事件所暴露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慈善”与“入学资格”挂钩,映射社会正义与温情的“热慈善”瞬间失温变冷,成了被唾弃的“冷慈善”,若不加以整改,定会成为荼毒教育公平的温床。
慈善事业,本应是弘扬爱心、救助弱者的阳光大道。然而,在这起事件中,家长捐款后却无法查询到捐赠信息,也未收到捐款证书,家长被迫成为荼毒社会正义与教育公平的帮凶。毫无疑问,“慈善”是热的、是暖的,“慈善”行为本身并非为了某种虚名,而是出于我们的一腔热忱,浸润人心。但是,“慈善捐款”最后竟不知所踪,甚至与教育公平挂钩,打着“慈善”的名义荼毒教育公平,这让“慈善”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不知何时“冷慈善”也成了某些人的“香饽饽”。至此,“慈善”已然失味失温,好事变坏事,好心变黑心,公众对于“慈善”事业的信任度大打折扣,社会爱心链条也可能因此断裂。或许,“慈善”失温变冷早有苗头,这起事件更是将这一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莫让“热慈善”失温变“冷慈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
“慈善”不仅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公益事业,更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爱心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环。此事件一出,各级学校又如何能名正言顺地将“慈善”贯彻到教育各个环节,“慈善教育”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阻碍。当然,更值得警醒的是“慈善”与“入学资格”挂钩,这折射出教育公平体系的脆弱。这一事件牵引出的或许只是有关教育公平的冰山一角,倘若不及时解决,“慈善”便会成为我们最不愿看到的荼毒教育公平的温床,滋生出更多类似“冷慈善”的旁门左道,从而荼毒教育公平,阻碍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关乎民族未来的伟大事业。教育公平是硬道理,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权利不应被金钱绑架,更不应成为某些人或某些机构敛财的工具。然而,此次事件中,入学资格竟被明码标价,“慈善”被冠冕堂皇的理由包装加工,真可谓是“披着羊皮的狼”,这无疑是在孩子们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上树起了一道铜臭之墙。
此次事件必须彻查到底,对于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链条、权力寻租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这一事件也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合理整顿“慈善事业”,杜绝以“慈善”名义敛财荼毒教育公平的现象,让“慈善”逐渐升温,找回最初的温情,摈弃“冷慈善”糟粕,莫让“热慈善”失温变“冷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