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姝婧(陕西师范大学)
近日,北京市政委发布相关文件细则,要求APP进校必须坚持“选必严审”原则,要求入校APP不得提供消极信息,不得出现广告或者游戏链接,不得向学生与家长收费或者变相收费,更不得与学生成绩、学分和评优评先挂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类APP数量也在直线式上升,《2024年Q1移动应用安全风险报告》显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发布的应用中,教育类APP位居第二,占全国APP总量的12.17%。虽然其中不乏优质教育APP,但是也存在一些参差不齐,甚至“夹带私货”的产品。一些学习APP表面上是“免费试看”,后面就得付费“入坑”,《南方都市报》此前也对市场上30个教育类App进行过测评,结果发现在教学与师资上,仅有1家进行了资质公示,有的App 甚至在招聘要求里写明"不需要教师资格证"。面对种类如此“庞大”的教育类APP,学校方选择入校的APP应该更为谨慎,其入校“门槛”也应该适当提高。
教育类APP为何会屡屡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校内学生基数大,推广方便,于是APP运营商把学生当成“唐僧肉”,通过优惠奖品、赞助项目或者直接给回扣的方式让学校帮忙推广,引导学生下载使用。这本身就是一种乱象,而APP“入校”后系列问题更是“接踵而至”,进入APP后弹出的广告、收取的不明费用等现象已经偏离教育APP“入校”为学生服务的初心,不管是利用大基数的学生进行广告宣传来间接获利,还是利用“续用”APP内相关功能理由进行收费来直接获利都太为功利,既然APP运营商能通过这种功利性、商业化的手段让APP“进入”校园,那是否也能通过功利性、商业化的手段让学生的用户信息“走出”校园?若真如此,学生最基本的个人信息安全将由谁来保障?学校还是运营商?所以北京市出台对于“入校教育APP”的这一细则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学校的一种保护,避校园里教育APP乱象,避免教育被商业化与功利化的侵蚀。
但为何网络上讨论度最高的又是“不得与学生成绩、学分、评奖评优挂钩”一条?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当下,短时间内教育竞争加剧,随之也会有“投机取巧”,想要“找捷径”装饰个人履历、竞争奖学金的现象出现,不只是线下“参与22个水分比较大的比赛祝我赢得1.8万奖学金”,更是线上“教育APP进校园挂钩学分助我一臂之力”。运营商抓住了这样的“市场”,让这些教育APP进入校园,看似是在帮助到学生,实则加剧了学生间为了学分的“恶意竞争”,破坏教育公平,甚至沦为学生应试、竞争的“工具”。使用教育手段必须坚持教育初心,而不是为了冲KPI,倘若教育是为了学分而进行,而不是围绕“人的发展”而进行,那么教育就失去了他本身的意义,这显然不利于人才培养,若人人都功利性地看待教育,一味只为求己利,这个社会谈何发展,谈何进步?所以要遏制教育APP乱象,特别是与成绩挂钩这一条,教育APP入校不得与学分、成绩、评奖评优挂钩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不能让教育APP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数字鸿沟”。
教育APP不可逾越教育红线,北京市教委的APP进校“选必严审”原则,是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有力净化,更是对教育生态的长远布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引导和监管下,教育APP将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优质资源,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